周 敦 頤 集


周 子 全 書 序


孔 孟 而 後 , 千 有 餘 年 , 聖 人 之 道 不 傳 。 道 非 不 傳 也 , 以 無 傳 道 之 人 耳 。 漢 四 百 年 得 一 董 子 , 唐 三 百 年 得 一 韓 子 , 皆 不 足 與 傳 斯 道 。 至 宋 周 子 出 , 而 始 續 其 統 , 後 世 無 異 詞 焉 。 顧 當 時 知 其 人 、 知 其 學 者 實 罕 , 惟 程 大 中 知 之 , 使 二 程 受 學 。 而 其 書 亦 未 顯 也 。

其 後 雖 有 刊 本 , 往 往 附 太 極 圖 於 通 書 之 後 , 又 有 妄 增 圖 說 首 句 , 作 「 自 無 極 而 為 太 極 」 , 或 且 以 太 極 圖 出 於 希 夷 , 而 疑 其 近 於 老 子 之 說 。 自 子 朱 子 大 加 是 正 , 其 所 編 定 , 有 長 沙 本 、 建 安 本 、 南 康 本 , 最 後 有 延 平 本 , 刪 去 重 複 , 益 求 精 審 , 而 後 周 子 之 書 之 真 乃 得 而 見 。 歷 年 久 遠 , 無 復 宋 本 , 為 可 惜 。

曩 睹 濂 溪 志 , 純 雜 互 載 , 頗 嫌 煩 蕪 , 而 張 清 恪 公 所 刻 全 書 , 附 錄 雖 多 , 發 明 亦 半 出 於 朱 子 之 作 , 無 極 太 極 之 辨 , 祠 堂 書 堂 之 記 , 自 有 文 集 可 考 。

是 刻 大 抵 不 失 朱 子 之 舊 , 而 附 以 注 解 。 文 、 詩 依 清 恪 本 增 多 數 篇 , 年 譜 、 本 傳 皆 不 可 少 , 餘 亦 不 敢 泛 引 。 讀 者 茍 專 力 於 是 書 , 或 有 以 得 周 子 精 要 之 所 在 , 而 上 承 洙 泗 , 下 啟 洛 閩 , 綿 聖 傅 於 不 墜 , 振 道 統 於 中 興 , 所 謂 不 由 師 傳 , 再 闢 渾 淪 者 , 於 此 亦 可 知 矣 。 光 緒 丁 亥 冬 月 , 三 原 賀 瑞 麟 謹 識 。


【1-2】

周 敦 頤 集 卷 一

太 極 圖 Omitted

【3】

太 極 圖 說

朱 熹 解 附 ; 並 附 朱 熹 辯 及 注 後 記 ﹝1﹞
無 極 而 太 極 。
上 天 之 載 , 無 聲 無 臭 , 而 實 造 化 之 樞 紐 , 品 彙 之 根 柢 也 。 故 曰 : 「 無 極 而 太 極 。 」 非 太 極 之 外 , 復 有 無 極 也 。
太 極 動 而 生 陽 , 動 極 而 靜 , 靜 而 生 陰 。 靜 極 復 動 。 一 動 一 靜 , 互 為 其 根 ; 分 陰 分 陽 , 兩 儀 立 焉 。
太 極 之 有 動 靜 , 是 天 命 之 流 行 也 , 所 謂 「 一 陰 一 陽 之 謂 道 」 。 誠 者 , 聖 人 之 本 , 物 之 終 始 , 而 命 之 道 也 。 其 動 也 , 誠 之 通 也 , 繼 之 者 善 , 萬 物 之 所 資 以 始 也 ; 其 靜 也 , 誠 之 復 也 , 成 之 者 性 , 萬 物 各 正 其 性 命 也 。 動 極 而 靜 , 靜 極 復 動 , 一 動 一 靜 , 互 為 其 根 , 命 之 所 以 流 行 而 不 已 也 ; 動 而 生 陽 , 靜 而 生 陰 , 分 陰 分 陽 , 兩 儀 立 焉 , 分 之 所 以 一 定 而 不 移 也 。 蓋 太 極 者 , 本 然 之 妙 也 ; 動 靜 者 , 所 乘 之 機 也 。 太 極 , 形 而 上 之 道 也 ; 陰 陽 , 形 而 下 之 器 也 。 是 以 自 其 著 者 而 觀 之 , 則 動 靜 不 同 時 , 陰 陽 不 同 位 , 而 太 極 無 不 在 焉 。 自 其 微 者 而 觀 之 , 則 沖 漠 無 朕 , 而 【4】 動 靜 陰 陽 之 理 , 已 悉 具 於 其 中 矣 。 雖 然 , 推 之 於 前 , 而 不 見 其 始 之 合 ; 引 之 於 後 , 而 不 見 其 終 之 離 也 。 故 程 子 曰 : 「 動 靜 無 端 , 陰 陽 無 始 。 」 非 知 道 者 , 孰 能 識 之 。
陽 變 陰 合 , 而 生 水 、 火 、 木 、 金 、 土 。 五 氣 順 布 , 四 時 行 焉 。
有 太 極 , 則 一 動 一 靜 而 兩 儀 分 ; 有 陰 陽 , 則 一 變 一 合 而 五 行 具 。 然 五 行 者 , 質 具 於 地 , 而 氣 行 於 天 者 也 。 以 質 而 語 其 生 之 序 , 則 曰 水 、 火 、 木 、 金 、 土 , 而 水 、 木 , 陽 也 , 火 、 金 , 陰 也 。 以 氣 而 語 其 行 之 序 , 則 曰 木 、 火 、 土 、 金 、 水 , 而 木 、 火 , 陽 也 , 金 、 水 , 陰 也 。 又 統 而 言 之 , 則 氣 陽 而 質 陰 也 ; 又 錯 而 言 之 , 則 動 陽 而 靜 陰 也 。 蓋 五 行 之 變 , 至 於 不 可 窮 , 然 無 適 而 非 陰 陽 之 道 。 至 其 所 以 為 陰 陽 者 , 則 又 無 適 而 非 太 極 之 本 然 也 , 夫 豈 有 所 虧 欠 閒 隔 哉 !
五 行 , 一 陰 陽 也 ; 陰 陽 , 一 太 極 也 ; 太 極 , 本 無 極 也 。 五 行 之 生 也 , 各 一 其 性 。
五 行 具 , 則 造 化 發 育 之 具 無 不 備 矣 , 故 又 即 此 而 推 本 之 , 以 明 其 渾 然 一 體 , 莫 非 無 極 之 妙 ; 而 無 極 之 妙 , 亦 未 嘗 不 各 具 於 一 物 之 中 也 。 蓋 五 行 異 質 , 四 時 異 氣 , 而 皆 不 能 外 乎 陰 陽 ; 陰 陽 異 位 , 動 靜 異 時 , 而 皆 不 能 離 乎 太 極 。 至 於 所 以 為 太 極 者 , 又 初 無 聲 臭 之 可 言 , 是 性 之 本 體 然 也 。 天 下 豈 有 性 外 之 物 哉 ! 然 五 行 之 生 , 隨 其 氣 質 而 所 稟 不 同 , 所 謂 「 各 一 其 性 」 也 。 各 一 其 性 , 則 渾 然 太 極 之 全 體 , 無 不 各 具 於 一 物 之 中 , 而 性 之 無 所 不 在 , 又 可 見 矣 。
無 極 之 真 , 二 五 之 精 , 妙 合 而 凝 。 「 乾 道 成 男 , 坤 道 成 女 」 , 二 氣 交 感 , 化 生 萬 物 。 萬 物 生 生 , 而 變 【5】 化 無 窮 焉 。
夫 天 下 無 性 外 之 物 , 而 性 無 不 在 , 此 無 極 、 二 五 所 以 混 融 而 無 閒 者 也 , 所 謂 「 妙 合 」 者 也 。 「 真 」 以 理 言 , 無 妄 之 謂 也 ; 「 精 」 以 氣 言 , 不 二 之 名 也 ; 「 凝 」 者 , 聚 也 , 氣 聚 而 成 形 也 。 蓋 性 為 之 主 , 而 陰 陽 五 行 為 之 經 緯 錯 綜 , 又 各 以 類 凝 聚 而 成 形 焉 。 陽 而 健 者 成 男 , 則 父 之 道 也 ; 陰 而 順 者 成 女 , 則 母 之 道 也 。 是 人 物 之 始 , 以 氣 化 而 生 者 也 。 氣 聚 成 形 , 則 形 交 氣 感 , 遂 以 形 化 , 而 人 物 生 生 , 變 化 無 窮 矣 。 自 男 女 而 觀 之 , 則 男 女 各 一 其 性 , 而 男 女 一 太 極 也 ; 自 萬 物 而 觀 之 , 則 萬 物 各 一 其 性 , 而 萬 物 一 太 極 也 。 蓋 合 而 言 之 , 萬 物 統 體 一 太 極 也 ; 分 而 言 之 , 一 物 各 具 一 太 極 也 。 所 謂 天 下 無 性 外 之 物 , 而 性 無 不 在 者 , 於 此 尤 可 以 見 其 全 矣 。 子 思 子 曰 : 「 君 子 語 大 , 天 下 莫 能 載 焉 ; 語 小 , 天 下 莫 能 破 焉 。 」 此 之 謂 也 。
惟 人 也 , 得 其 秀 而 最 靈 。 形 既 生 矣 , 神 發 知 矣 , 五 性 感 動 , 而 善 惡 分 , 萬 事 出 矣 。
此 言 眾 人 具 動 靜 之 理 , 而 常 失 之 於 動 也 。 蓋 人 物 之 生 , 莫 不 有 太 極 之 道 焉 。 然 陰 陽 五 行 , 氣 質 交 運 , 而 人 之 所 稟 獨 得 其 秀 , 故 其 心 為 最 靈 , 而 有 以 不 失 其 性 之 全 , 所 謂 天 地 之 心 , 而 人 之 極 也 。 然 形 生 於 陰 , 神 發 於 陽 , 五 常 之 性 , 感 物 而 動 , 而 陽 善 、 陰 惡 , 又 以 類 分 , 而 五 性 之 殊 , 散 為 萬 事 。 蓋 二 氣 五 行 , 化 生 萬 物 , 其 在 人 者 又 如 此 。 自 非 聖 人 全 體 太 極 有 以 定 之 , 則 欲 動 情 勝 , 利 害 相 攻 , 人 極 不 立 , 而 違 禽 獸 不 遠 矣 。
【6】 聖 人 定 之 以 中 正 仁 義 , 聖 人 之 道 , 仁 義 中 正 而 已 矣 。 而 主 靜 , 無 欲 故 靜 。 立 人 極 焉 。 故 「 聖 人 與 天 地 合 其 德 , 日 月 合 其 明 , 四 時 合 其 序 , 鬼 神 合 其 吉 凶 」 。
此 言 聖 人 全 動 靜 之 德 , 而 常 本 之 於 靜 也 。 蓋 人 稟 陰 陽 五 行 之 秀 氣 以 生 , 而 聖 人 之 生 , 又 得 其 秀 之 秀 者 。 是 以 其 行 之 也 中 , 其 處 之 也 正 , 其 發 之 也 仁 , 其 裁 之 也 義 。 蓋 一 動 一 靜 , 莫 不 有 以 全 夫 太 極 之 道 , 而 無 所 虧 焉 , 則 向 之 所 謂 欲 動 情 勝 、 利 害 相 攻 者 , 於 此 乎 定 矣 。 然 靜 者 誠 之 復 , 而 性 之 真 也 。 茍 非 此 心 寂 然 無 欲 而 靜 , 則 又 何 以 酬 酢 事 物 之 變 , 而 一 天 下 之 動 哉 ! 故 聖 人 中 正 仁 義 , 動 靜 周 流 , 而 其 動 也 必 主 乎 靜 。 此 其 所 以 成 位 乎 中 , 而 天 地 日 月 、 四 時 鬼 神 , 有 所 不 能 違 也 。 蓋 必 體 立 、 而 後 用 有 以 行 , 若 程 子 論 乾 坤 動 靜 , 而 曰 : 「 不 專 一 則 不 能 直 遂 , 不 翕 聚 則 不 能 發 散 」 , 亦 此 意 爾 。
君 子 修 之 吉 , 小 人 悖 之 凶 。
聖 人 太 極 之 全 體 , 一 動 一 靜 , 無 適 而 非 中 正 仁 義 之 極 , 蓋 不 假 修 為 而 自 然 也 。 未 至 此 而 修 之 , 君 子 之 所 以 吉 也 ; 不 知 此 而 悖 之 , 小 人 之 所 以 凶 也 。 修 之 悖 之 , 亦 在 乎 敬 肆 之 閒 而 已 矣 。 敬 則 欲 寡 而 理 明 , 寡 之 又 寡 , 以 至 於 無 , 則 靜 虛 動 直 , 而 聖 可 學 矣 。
故 曰 : 「 立 天 之 道 , 曰 陰 與 陽 ; 立 地 之 道 , 曰 柔 與 剛 ; 立 人 之 道 , 曰 仁 與 義 。 」 又 曰 : 「 原 始 反 終 , 故 知 死 生 之 說 。 」
【7】 陰 陽 成 象 , 天 道 之 所 以 立 也 ; 剛 柔 成 質 , 地 道 之 所 以 立 也 ; 仁 義 成 德 , 人 道 之 所 以 立 也 。 道 一 而 已 , 隨 事 著 見 , 故 有 三 才 之 別 , 而 於 其 中 又 各 有 體 用 之 分 焉 , 其 實 則 一 太 極 也 。 陽 也 ;剛 也 , 仁 也 , 物 之 始 也 ; 陰 也 , 柔 也 , 義 也 , 物 之 終 也 。 能 原 其 始 , 而 知 所 以 生 , 則 反 其 終 而 知 所 以 死 矣 。 此 天 地 之 閒 , 綱 紀 造 化 , 流 行 古 今 , 不 言 之 妙 。 聖 人 作 易 , 其 大 意 蓋 不 出 此 , 故 引 之 以 證 其 說 。
大 哉 易 也 , 斯 其 至 矣 !
易 之 為 書 , 廣 大 悉 備 , 然 語 其 至 極 , 則 此 圖 盡 之 。 其 指 豈 不 深 哉 ! 抑 嘗 聞 之 , 程 子 昆 弟 之 學 於 周 子 也 , 周 子 手 是 圖 以 授 之 。 程 子 之 言 性 與 天 道 , 多 出 於 此 。 然 卒 未 嘗 明 以 此 圖 示 人 , 是 則 必 有 微 意 焉 。 學 者 亦 不 可 以 不 知 也 。
﹝附 辯 ﹞ ﹝1﹞ 愚 既 為 此 說 , 讀 者 病 其 分 裂 已 甚 , 辨 詰 紛 然 , 苦 於 酬 應 之 不 給 也 , 故 總 而 論 之 。 大 抵 難 者 : 或 謂 不 當 以 繼 善 成 性 分 陰 陽 , 或 謂 不 當 以 太 極 陰 陽 分 道 器 , 或 謂 不 當 以 仁 義 中 正 分 體 用 , 或 謂 不 當 言 一 物 各 具 一 太 極 。 又 有 謂 體 用 一 源 , 不 可 言 體 立 而 後 用 行 者 ; 又 有 謂 【8】 仁 為 統 體 ﹝1﹞ , 不 可 偏 指 為 陽 動 者 ; 又 有 謂 仁 義 中 正 之 分 , 不 當 反 其 類 者 。 是 數 者 之 說 , 亦 皆 有 理 。 然 惜 其 於 聖 賢 之 意 , 皆 得 其 一 而 遺 其 二 也 。 夫 道 體 之 全 , 渾 然 一 致 , 而 精 粗 本 末 、 內 外 賓 主 之 分 , 粲 然 於 其 中 , 有 不 可 以 毫 釐 差 者 。 此 聖 賢 之 言 , 所 以 或 離 或 合 , 或 異 或 同 , 而 乃 所 以 為 道 體 之 全 也 。 今 徒 知 所 謂 渾 然 者 之 為 大 而 樂 言 之 , 而 不 知 夫 所 謂 粲 然 者 之 未 始 相 離 也 。 是 以 信 同 疑 異 , 喜 合 惡 離 , 其 論 每 陷 於 一 偏 , 卒 為 無 星 之 稱 , 無 寸 之 尺 而 已 。 豈 不 誤 哉 !

夫 善 之 與 性 , 不 可 謂 有 二 物 , 明 矣 ﹝2﹞ ! 然 繼 之 者 善 , 自 其 陰 陽 變 化 而 言 也 ; 成 之 者 性 , 自 夫 人 物 稟 受 而 言 也 。 陰 陽 變 化 , 流 行 而 未 始 有 窮 , 陽 之 動 也 ; 人 物 稟 受 , 一 定 而 不 可 易 ﹝3﹞ , 陰 之 靜 也 。 以 此 辨 之 , 則 亦 安 得 無 二 者 之 分 哉 ! 然 性 善 , 形 而 上 者 也 ; 陰 陽 , 形 而 下 者 也 。 周 子 之 意 , 亦 豈 直 指 善 為 陽 而 性 為 陰 哉 。 但 話 其 分 , 則 以 為 當 屬 之 此 耳 。

陰 陽 太 極 , 不 可 謂 有 二 理 必 矣 。 然 太 極 無 象 , 而 陰 陽 有 氣 , 則 亦 安 得 而 無 上 下 之 殊 哉 ! 此 其 所 以 為 道 器 之 別 也 。 故 程 子 曰 : 「 形 而 上 為 道 , 形 而 下 為 器 , 須 著 如 此 說 。 然 器 , 亦 道 也 , 道 , 亦 器 也 。 」 得 此 意 而 推 之 , 則 庶 乎 其 不 偏 矣 。

【9】 仁 義 中 正 , 同 乎 一 理 者 也 。 而 析 為 體 用 , 誠 若 有 未 安 者 。 然 仁 者 , 善 之 長 也 ; 中 者 , 嘉 之 會 也 ; 義 者 , 利 之 宜 也 ; 正 者 , 貞 之 體 也 。 而 元 亨 者 , 誠 之 通 也 ; 利 貞 者 , 誠 之 復 也 。 是 則 安 得 為 無 體 用 之 分 哉 ! 萬 物 之 生 , 同 一 太 極 者 也 。 而 謂 其 各 具 , 則 亦 有 可 疑 者 。 然 一 物 之 中 , 天 理 完 具 , 不 相 假 借 , 不 相 陵 奪 , 此 統 之 所 以 有 宗 , 會 之 所 以 有 元 也 。 是 則 安 得 不 曰 各 具 一 太 極 ﹝1﹞ 哉 !

若 夫 所 謂 體 用 一 源 者 , 程 子 之 言 蓋 已 密 矣 。 其 曰 「 體 用 一 源 」 者 , 以 至 微 之 理 言 之 , 則 沖 漠 無 朕 , 而 萬 象 昭 然 已 具 也 。 其 曰 「 顯 微 無 閒 」 者 , 以 至 著 之 象 言 之 , 則 即 事 即 物 , 而 此 理 無 乎 不 在 也 。 言 理 則 先 體 而 後 用 , 蓋 舉 體 而 用 之 理 已 具 , 是 所 以 為 一 源 也 。 言 事 則 先 顯 而 後 微 , 蓋 即 事 而 理 之 體 可 見 , 是 所 以 為 無 閒 也 。 然 則 所 謂 一 源 者 , 是 豈 漫 無 精 粗 先 後 之 可 言 哉 ? 況 既 曰 體 立 而 後 用 行 , 則 亦 不 嫌 於 先 有 此 而 後 有 彼 矣 。

所 謂 仁 為 統 體 者 ﹝2﹞ , 則 程 子 所 謂 專 言 之 而 包 四 者 是 也 。 然 其 言 蓋 曰 四 德 之 元 , 猶 五 常 之 仁 , 偏 言 則 一 事 , 專 言 則 包 四 者 , 則 是 仁 之 所 以 包 夫 四 者 , 固 未 嘗 離 夫 偏 言 之 一 事 , 亦 未 有 不 識 夫 偏 言 之 一 事 而 可 以 驟 語 夫 專 言 之 統 體 者 也 ﹝3﹞ 。 況 此 圖 以 仁 配 義 , 而 復 以 中 正 參 焉 。 【10】 又 與 陰 陽 剛 柔 為 類 , 則 亦 不 得 為 專 言 之 矣 , 安 得 遽 以 夫 統 體 者 言 之 , 而 昧 夫 陰 陽 動 靜 之 別 哉 。 至 於 中 之 為 用 , 則 以 無 過 不 及 者 言 之 , 而 非 指 所 謂 未 發 之 中 也 。 仁 不 為 體 , 則 亦 以 偏 言 一 事 者 言 之 , 而 非 指 所 謂 專 言 之 仁 也 。 對 此 而 言 , 則 正 者 所 以 為 中 之 榦 , 而 義 者 所 以 為 仁 之 質 , 又 可 知 矣 。 其 為 體 用 , 亦 豈 為 無 說 哉 ?

大 抵 周 子 之 為 是 書 , 語 意 峻 潔 而 混 成 , 條 理 精 密 而 疏 暢 。 讀 者 誠 能 虛 心 一 意 , 反 覆 潛 玩 , 而 毋 以 先 入 之 說 亂 焉 , 則 庶 幾 其 有 得 乎 周 子 之 心 , 而 無 疑 於 紛 紛 之 說 矣 。

﹝注 後 記 ﹞ ﹝1﹞ 熹 既 為 此 說 , 嘗 錄 以 寄 廣 漢 張 敬 夫 。 敬 夫 以 書 來 曰 : 「 二 先 生 所 與 門 人 講 論 問 答 之 言 , 見 於 書 者 詳 矣 。 其 於 西 銘 , 蓋 屢 言 之 , 至 此 圖 , 則 未 嘗 一 言 及 也 , 謂 其 必 有 微 意 , 是 則 固 然 。 然 所 謂 微 意 者 , 果 何 謂 耶 ? 」 熹 竊 謂 以 為 此 圖 立 象 盡 意 , 剖 析 幽 微 , 周 子 蓋 不 得 已 而 作 也 。 觀 其 手 授 之 意 , 蓋 以 為 惟 程 子 為 能 當 之 。 至 程 子 而 不 言 , 則 疑 其 未 有 能 受 之 者 爾 。 夫 既 未 能 默 識 於 言 意 之 表 , 則 馳 心 空 妙 , 入 耳 出 囗 , 其 弊 必 有 不 勝 言 者 。 近 年 已 覺 頗 有 此 弊 矣 。 觀 其 答 張 閎 中 論 易 傳 成 書 , 深 患 無 受 之 者 , 及 東 見 錄 中 論 橫 渠 清 虛 一 大 之 說 , 使 人 向 別 處 走 , 不 若 且 只 道 敬 , 則 其 意 亦 可 見 矣 。 若 西 鉻 則 推 人 以 之 天 , 即 近 以 明 遠 , 於 學 者 日 用 最 為 親 切 , 非 若 此 書 詳 於 性 命 之 原 , 而 略 於 進 為 之 目 , 有 不 可 以 驟 而 語 者 也 。 孔 子 雅 言 詩 、 書 、 執 【11】 禮 , 而 於 易 則 鮮 及 焉 。 其 意 亦 猶 此 耳 。 韓 子 曰 : 「 堯 舜 之 利 民 也 大 , 禹 之 慮 民 也 深 。 」 熹 於 周 子 、 程 子 亦 云 。 既 以 復 於 敬 夫 , 因 記 其 說 於 此 。 乾 道 癸 巳 四 月 既 望 , 熹 謹 書 。

【12】

周 敦 頤 集 卷 二

通 書

朱 熹 解 附

誠 上 第 一

誠 者 , 聖 人 之 本 。
誠 者 , 至 實 而 無 妄 之 謂 , 天 所 賦 、 物 所 受 之 正 理 也 。 人 皆 有 之 , 而 聖 人 之 所 以 聖 者 無 他 焉 , 以 其 獨 能 全 此 而 已 。 此 書 與 太 極 圖 相 表 ??。 誠 即 所 謂 太 極 也 。
「 大 哉 乾 元 , 萬 物 資 始 」 , 誠 之 源 也 。
此 上 二 句 , 引 易 以 明 之 。 乾 者 , 純 陽 之 卦 , 其 義 為 健 , 乃 天 德 之 別 名 也 。 元 , 始 也 。 資 , 取 也 。 言 乾 道 之 元 , 萬 物 所 取 以 為 始 者 , 乃 實 理 流 出 , 以 賦 於 人 之 本 。 如 水 之 有 源 , 即 圖 之 「 陽 動 」 也 。
「 乾 道 變 化 , 各 正 性 命 」 , 誠 斯 立 焉 。
此 上 二 句 亦 易 文 。 天 所 賦 為 命 , 物 所 受 為 性 。 言 乾 道 變 化 , 而 萬 物 各 得 受 其 所 賦 之 正 , 則 【13】 實 理 於 是 而 各 為 一 物 之 主 矣 , 即 圖 之 「 陰 靜 」 也 。
純 粹 至 善 者 也 。
純 , 不 雜 也 。 粹 , 無 疵 也 。 此 言 天 之 所 賦 , 物 之 所 受 , 皆 實 理 之 本 然 , 無 不 善 之 雜 也 。
故 曰 : 「 一 陰 一 陽 之 謂 道 , 繼 之 者 善 也 , 成 之 者 性 也 。 」
此 亦 易 文 。 陰 陽 , 氣 也 , 形 而 下 者 也 。 所 以 一 陰 一 陽 者 , 形 而 上 者 也 。 道 , 即 理 之 謂 也 。 繼 之 者 , 氣 之 方 出 而 未 有 所 成 之 謂 也 。 善 則 理 之 方 行 而 未 有 所 立 之 名 也 , 陽 之 屬 也 , 誠 之 源 也 。 成 則 物 之 已 成 , 性 則 理 之 已 立 者 也 , 陰 之 屬 也 , 誠 之 立 也 。
元 、 亨 , 誠 之 通 ; 利 、 貞 , 誠 之 復 。
元 始 , 亨 通 , 利 遂 , 貞 正 , 乾 之 四 德 也 。 通 者 , 方 出 而 賦 於 物 , 善 之 繼 也 。 復 者 , 各 得 而 藏 於 己 , 性 之 成 也 。 此 於 圖 已 為 五 行 之 性 矣 。
大 哉 易 也 , 性 命 之 源 乎 !
易 者 , 交 錯 代 換 之 名 。 卦 爻 之 立 , 由 是 而 已 。 天 地 之 間 , 陰 陽 交 錯 , 而 實 理 流 行 , 一 賦 一 受 於 其 中 , 亦 猶 是 也 。

【14】

誠 下 第 二

聖 , 誠 而 已 矣 。
聖 人 之 所 以 聖 , 不 過 全 此 實 理 而 已 , 即 所 謂 「 太 極 」 者 也 。
誠 , 五 常 之 本 , 百 行 之 源 也 。 ,
五 常 , 仁 、 義 、 禮 、 智 、 信 , 五 行 之 性 也 。 百 行 , 孝 、 弟 、 忠 、 信 之 屬 , 萬 物 之 象 也 。 實 理 全 , 則 五 常 不 虧 , 而 百 行 修 矣 。
靜 無 而 動 有 , 至 正 而 明 達 也 。
方 靜 而 陰 , 誠 固 未 嘗 無 也 。 以 其 未 形 , 而 謂 之 無 耳 。 及 動 而 陽 , 誠 非 至 此 而 後 有 也 , 以 其 可 見 而 謂 之 有 耳 。 靜 無 , 則 至 正 而 已 ; 動 有 , 然 後 明 與 達 者 可 見 也 。
五 常 百 行 , 非 誠 , 非 也 , 邪 暗 , 塞 也 。
非 誠 , 則 五 常 百 行 皆 無 其 實 , 所 謂 不 誠 無 物 者 也 。 靜 而 不 正 , 故 邪 ; 動 而 不 明 、 不 達 , 故 暗 且 塞 。
故 誠 則 無 事 矣 。
誠 則 眾 理 自 然 , 無 一 不 備 , 不 待 思 勉 , 而 從 容 中 道 矣 。
【15】 至 易 而 行 難 。
實 理 自 然 , 故 易 ; 人 偽 奪 之 , 故 難 。
果 而 確 , 無 難 焉 。
果 者 , 陽 之 決 ;確 者 , 陰 之 守 。 決 之 勇 , 守 之 固 , 則 人 偽 不 能 奪 之 矣 。
故 曰 : 「 一 日 克 己 復 禮 , 天 下 歸 仁 焉 。 」
克 去 己 私 , 復 由 天 理 , 天 下 之 至 難 也 。 然 其 機 可 一 日 而 決 , 其 效 至 於 天 下 歸 仁 , 果 確 之 無 難 如 此 。

誠 幾 德 第 三

誠 , 無 為 ;
實 理 自 然 , 何 為 之 有 ! 即 「 太 極 」 也 。
幾 , 善 惡 。
幾 者 , 動 之 微 , 善 惡 之 所 由 分 也 。 蓋 動 於 人 心 之 微 , 則 天 理 固 當 發 見 , 而 人 欲 亦 已 萌 乎 其 間 矣 。 此 陰 陽 之 象 也 。
德 : 愛 曰 仁 , 宜 曰 義 , 理 曰 禮 , 通 曰 智 , 守 曰 信 。
【16】 道 之 得 於 心 者 , 謂 之 德 , 其 別 有 是 五 者 之 用 , 而 因 以 名 其 體 焉 , 即 五 行 之 性 也 。
性 焉 、 安 焉 之 謂 聖 。
性 者 , 獨 得 於 天 ; 安 者 , 本 全 於 己 ; 聖 者 , 大 而 化 之 之 稱 。 此 不 待 學 問 勉 強 , 而 誠 無 不 立 , 幾 無 不 明 , 德 無 不 備 者 也 。
復 焉 、 執 焉 之 謂 賢 。
復 者 , 反 而 至 之 ; 執 者 , 保 而 持 之 ; 賢 者 , 才 德 過 人 之 稱 。 此 思 誠 研 幾 以 成 其 德 , 而 有 以 守 之 者 也 。
發 微 不 可 見 , 充 周 不 可 窮 之 謂 神 。
發 之 微 妙 而 不 可 見 , 充 之 周 遍 而 不 可 窮 , 則 聖 人 之 妙 用 而 不 可 知 者 也 。

聖 第 四

寂 然 不 動 者 , 誠 也 ; 感 而 遂 通 者 , 神 也 ; 動 而 未 形 、 有 無 之 閒 者 , 幾 也 。
本 然 而 未 發 者 , 實 理 之 體 , 善 應 而 不 測 者 , 實 理 之 用 。 動 靜 體 用 之 閒 , 介 然 有 頃 之 際 , 實 理 發 見 之 端 , 而 眾 事 吉 凶 之 兆 也 。
誠 精 故 明 , 神 應 故 妙 , 幾 微 故 幽 。
【17】 「 清 明 在 躬 , 志 氣 如 神 」 , 精 而 明 也 ; 「 不 疾 而 速 , 不 行 而 至 」 , 應 而 妙 也 ; 理 雖 已 萌 , 事 則 未 著 , 微 而 幽 也 。
誠 、 神 、 幾 , 曰 聖 人 。
性 焉 、 安 焉 , 則 精 明 應 妙 , 而 有 以 洞 其 幽 微 矣 。

慎 動 第 五

動 而 正 , 曰 道 。
動 之 所 以 正 , 以 其 合 乎 眾 所 共 由 之 道 也 。
用 而 和 , 曰 德 。
用 之 所 以 和 , 以 其 得 道 於 身 , 而 無 所 待 於 外 也 。
匪 仁 , 匪 義 , 匪 禮 , 匪 智 , 匪 信 , 悉 邪 矣 。
所 謂 道 者 , 五 常 而 已 。 非 此 , 則 其 動 也 邪 矣 。
邪 動 , 辱 也 ; 甚 焉 , 害 也 。
無 得 於 道 , 則 其 用 不 和 矣 。
故 君 子 慎 動 。
【18】 動 必 以 正 , 則 和 在 其 中 矣 。

道 第 六

聖 人 之 道 , 仁 義 中 正 而 已 矣 。
中 , 即 禮 。 正 , 即 智 。 圖 解 備 矣 。
守 之 貴 ,
天 德 在 我 , 何 貴 如 之 !
行 之 利 ,
順 理 而 行 , 何 往 不 利 !
廓 之 配 天 地 。
充 其 本 然 並 立 之 全 體 而 已 矣 。
豈 不 易 簡 ! 豈 為 難 知 !
道 體 本 然 故 易 簡 , 人 所 固 有 故 易 知 。
不 守 , 不 行 , 不 廓 爾 。
言 為 之 則 是 , 而 嘆 學 者 自 失 其 幾 也 。
【19】

師 第 七

或 問 曰 : 「 曷 為 天 下 善 ? 」 曰 : 「 師 。 」 曰 : 「 何 謂 也 ? 」 曰 : 「 性 者 , 剛 柔 、 善 惡 , 中 而 已 矣 。 」
此 所 謂 性 , 以 氣 稟 而 言 也 。
「 不 達 」 。 曰 : 「 剛 善 , 為 義 , 為 直 , 為 斷 , 為 嚴 毅 , 為 幹 固 ; 惡 , 為 猛 , 為 隘 , 為 強 梁 。 柔 善 , 為 慈 , 為 順 , 為 巽 ; 惡 , 為 懦 弱 , 為 無 斷 , 為 邪 佞 。 」
剛 柔 固 陰 陽 之 大 分 , 而 其 中 又 各 有 陰 陽 , 以 為 善 惡 之 分 焉 。 惡 者 固 為 非 正 , 而 善 者 亦 未 必 皆 得 乎 中 也 。
惟 中 也 者 , 和 也 , 中 節 也 , 天 下 之 達 道 也 , 聖 人 之 事 也 。
此 以 得 性 之 止 而 言 也 。 然 其 以 和 為 中 , 與 中 庸 不 合 。 蓋 就 已 發 如 過 不 及 者 而 言 之 , 如 書 所 謂 「 允 執 厥 中 」 者 也 。
故 聖 人 立 教 , 俾 人 自 易 其 惡 , 自 至 其 中 而 止 矣 。
易 其 惡 則 剛 柔 皆 善 , 有 嚴 毅 慈 順 之 德 , 而 無 強 梁 懦 弱 之 病 矣 。 至 其 中 , 則 其 或 為 嚴 毅 , 或 為 慈 順 也 , 又 皆 中 節 , 而 無 太 過 不 及 之 偏 矣 。
故 先 覺 覺 後 覺 , 闇 者 求 於 明 , 而 師 道 立 矣 。
【20】 師 者 所 以 攻 人 之 惡 , 正 人 之 不 中 而 已 矣 。
師 道 立 , 則 善 人 多 ; 善 人 多 , 則 朝 廷 正 , 而 天 下 治 矣 。
此 所 以 為 天 下 善 也 。
此 章 所 言 剛 柔 , 即 易 之 「 兩 儀 」 ; 各 加 善 惡 , 即 易 之 「 四 象 」 ; 易 又 加 倍 ,以 為 「 八 卦 」 。 而 此 書 及 圖 則 止 於 「 四 象 」 , 以 為 火 、 水 、 金 、 木 , 而 即 其 中 以 為 土 。 蓋 道 體 則 一 , 而 人 之 所 見 詳 略 不 同 , 但 於 本 體 不 差 , 則 並 行 而 不 悖 矣 。

幸 第 八

人 之 生 , 不 幸 , 不 聞 過 ; 大 不 幸 ,無 恥 。
不 聞 過 , 人 不 告 也 ; 無 恥 , 我 不 仁 也 。
必 有 恥 , 則 可 教 ; 聞 過 , 則 可 賢 。
有 恥 , 則 能 發 憤 而 受 教 ; 聞 過 , 則 知 所 改 而 為 賢 。 然 不 可 教 , 則 雖 聞 過 而 未 必 能 改 矣 。 以 此 見 無 恥 之 不 幸 為 尤 大 也 。

思 第 九

洪 範 曰 : 「 思 曰 睿 , 睿 作 聖 。 」
【21】 睿 , 通 也 。
無 思 , 本 也 ; 思 通 , 用 也 。 幾 動 於 彼 , 誠 動 於 此 。 無 思 而 無 不 通 , 為 聖 人 。
無 思 , 誠 也 ; 思 通 , 神 也 。 所 謂 「 誠 、 衶 、 幾 , 曰 聖 人 」 也 。
不 思 , 則 不 能 通 微 ; 不 睿 , 則 不 能 無 不 通 。 是 則 無 不 通 , 生 於 通 微 , 通 微 , 生 於 思 。
通 微 , 睿 也 ; 無 不 通 , 聖 也 。
故 思 者 , 聖 功 之 本 , 而 吉 凶 之 幾 也 。
思 之 至 , 可 以 作 聖 而 無 不 通 ; 其 次 , 亦 可 以 見 幾 通 微 , 而 不 陷 於 凶 咎 。
易 曰 : 「 君 子 見 幾 而 作 , 不 俟 終 日 。 」
睿 也 。
又 曰 : 「 知 幾 其 神 乎 ! 」
聖 也 。

志 學 第 十

聖 希 天 , 賢 希 聖 , 士 希 賢 。
希 , 望 也 。 字 本 作 晞 。
【22】 伊 尹 、 顏 淵 , 大 賢 也 。 伊 尹 恥 其 君 不 為 堯 、 舜 , 一 夫 不 得 其 所 , 若 撻 於 市 。 顏 淵 「 不 遷 怒 , 不 貳 過 」 「 三 月 不 達 仁 」 。
說 見 書 及 論 語 , 皆 賢 人 之 事 也 。
志 伊 尹 之 所 志 , 學 顏 子 之 所 學 。
此 言 「 士 希 賢 」 也 。
過 則 聖 , 及 則 賢 , 不 及 則 亦 不 失 於 令 名 。
三 者 隨 其 所 用 之 淺 深 , 以 為 所 至 之 近 遠 。 不 失 令 名 , 以 其 有 為 善 之 實 也 。
胡 氏 曰 : 「 周 子 患 人 以 發 策 決 科 、 榮 身 肥 家 、 希 世 取 寵 為 事 也 , 故 曰 『志 伊 尹 之 所 志 』。 患 人 以 廣 聞 見 、 工 文 詞 、 矜 智 能 、 慕 空 寂 為 事 也 , 故 曰 『學 顏 子 之 所 學 』。 人 能 志 此 志 , 而 學 此 學 , 則 知 此 書 之 包 括 至 大 , 而 其 用 無 窮 矣 。 」

順 化 第 十 一

天 以 陽 生 萬 物 , 以 陰 成 萬 物 。 生 , 仁 ; 成 , 羲 也 。
陰 陽 , 以 氣 言 ; 仁 義 , 以 道 言 。 詳 已 見 圖 解 矣 。
故 聖 人 在 上 , 以 仁 育 萬 物 , 以 羲 正 萬 民 。
【23】 所 謂 定 之 以 仁 義 。
天 道 行 而 萬 物 順 , 聖 德 修 而 萬 民 化 。 大 順 大 化 , 不 見 其 跡 , 莫 知 其 然 之 謂 神 。
天 地 聖 人 , 其 道 一 也 。
故 天 下 之 眾 , 本 在 一 人 。 道 豈 遠 乎 哉 ! 術 豈 多 乎 哉 !
天 下 之 本 在 君 , 君 之 道 在 心 , 心 之 術 在 仁 義 。

治 第 十 二

十 室 之 邑 , 人 人 提 耳 而 教 , 且 不 及 , 況 天 下 之 廣 , 兆 民 之 眾 哉 ! 曰 , 純 其 心 而 已 矣 。
純 者 , 不 雜 之 謂 , 心 , 謂 人 君 之 心 。
仁 、 義 、 禮 、 智 四 者 , 動 靜 、 言 貌 、 視 聽 無 違 之 謂 純 。
仁 、 義 、 禮 、 智 , 五 行 之 德 也 。 動 靜 , 陰 陽 之 用 , 而 言 貌 、 視 聽 , 五 行 之 事 也 。 德 不 言 信 , 事 不 言 思 者 , 欲 其 不 違 , 則 固 以 思 為 主 , 而 必 求 是 四 者 之 實 矣 。
心 純 則 賢 才 輔 。
君 取 人 以 身 , 臣 道 合 而 從 也 。
賢 才 輔 則 天 下 治 。
【24】 眾 賢 各 任 其 職 , 則 不 待 人 人 提 耳 而 教 矣 。
純 心 要 矣 , 用 賢 急 焉 。
心 不 純 , 則 不 能 用 賢 ; 不 用 賢 , 則 無 以 宣 化 。

禮 樂 第 十 三

禮 , 理 也 ; 樂 , 和 也 。
禮 , 陰 也 ; 樂 , 陽 也 。
陰 陽 理 而 後 和 , 君 君 、 臣 臣 、 父 父 、 子 子 、 兄 兄 、 弟 弟 、 夫 夫 、 婦 婦 , 萬 物 各 得 其 理 , 然 後 和 。 故 禮 先 而 樂 後 。
此 「 定 之 以 中 正 仁 義 而 主 靜 」 之 意 , 程 子 論 「 敬 則 自 然 和 樂 」 , 亦 此 理 也 。 學 者 不 知 持 敬 , 而 務 為 和 樂 , 鮮 不 流 於 慢 者 。

務 實 第 十 四

實 勝 , 善 也 ; 名 勝 , 恥 也 。 故 君 子 進 德 修 業 , 孳 孳 不 息 , 務 實 勝 也 。 德 業 有 未 著 , 則 恐 恐 然 畏 人 知 , 遠 恥 也 。 小 人 則 偽 而 已 ! 故 君 子 日 休 , 小 人 日 憂 。
【25】 實 修 而 無 名 勝 之 恥 , 故 休 ; 名 勝 而 無 實 修 之 善 , 故 憂 。

愛 敬 第 十 五

「 有 善 不 及 」 ?
設 問 。 人 或 有 善 , 而 我 不 能 及 , 則 如 之 何 ?
曰 : 「 不 及 , 則 學 焉 。 」
答 言 。 當 學 其 善 而 已 。
問 曰 : 「 有 不 善 ? 」
問 人 有 不 善 , 則 何 以 處 之 ?
曰 : 「 不 善 ; 則 告 之 不 善 。 」 且 勸 曰 : 「 庶 幾 有 改 乎 , 斯 為 君 子 。 」
答 言 。 人 有 不 善 , 則 告 之 以 不 善 , 而 勸 其 改 。 告 之 者 , 恐 其 不 知 此 事 之 為 不 善 也 ; 勸 之 者 , 恐 其 不 知 不 善 之 可 改 而 為 善 也 。
「 有 善 一 , 不 善 二 , 則 學 其 一 , 而 勸 其 二 」 。
亦 答 詞 也 。 言 人 有 善 惡 之 雜 , 則 學 其 善 , 而 勸 其 惡 。
有 語 曰 : 「 斯 人 有 是 之 不 善 , 非 大 惡 也 。 」 則 曰 : 「 孰 無 過 , 焉 知 其 不 能 改 ? 改 , 則 為 君 子 矣 。 不 改 【26】 為 惡 , 惡 者 天 惡 之 。 彼 豈 無 畏 耶 ? 鳥 知 其 不 能 改 ! 」
此 亦 答 言 。 聞 人 有 過 , 雖 不 得 見 而 告 勸 之 , 亦 當 答 之 以 此 。 冀 其 或 聞 而 自 改 也 。 有 心 悖 理 謂 之 惡 , 無 心 失 理 謂 之 過 。
故 君 子 悉 有 眾 善 , 無 弗 愛 且 敬 焉 。
善 無 不 學 , 故 悉 有 眾 善 ; 惡 無 不 勸 , 故 不 棄 一 人 於 惡 。 不 棄 一 人 於 惡 , 則 無 所 不 用 其 愛 敬 矣 。

動 靜 第 十 六

動 而 無 靜 , 靜 而 無 動 , 物 也 。
有 形 , 則 滯 於 一 偏 。
動 而 無 動 , 靜 而 無 靜 , 神 也 。
神 則 不 離 於 形 , 而 不 囿 於 形 矣 。
動 而 無 動 , 靜 而 無 靜 , 非 不 動 不 靜 也 。
動 中 有 靜 , 靜 中 有 動 。
物 則 不 通 , 神 妙 萬 物 。
結 上 文 , 起 下 意 。
【27】 水 陰 根 陽 , 火 陽 根 陰 。
水 , 陰 也 , 而 生 於 一 , 則 本 乎 陽 也 ; 火 , 陽 也 , 而 生 於 二 , 則 本 乎 所 謂 「 神 妙 萬 物 」 者 如 此 。
五 行 陰 陽 , 陰 陽 太 極 。
此 即 所 謂 「 五 行 一 陰 陽 , 陰 陽 一 太 極 」 者 , 以 神 妙 萬 物 之 體 而 言 也 。
四 時 運 行 , 萬 物 終 始 。
此 即 所 謂 「 五 氣 順 布 , 四 時 行 焉 , 無 極 二 五 , 妙 合 而 凝 」 者 , 以 神 妙 萬 物 之 用 而 言 也 。
混 兮 闢 兮 ! 其 無 窮 兮 !
體 本 則 一 故 曰 混 , 用 散 而 殊 故 曰 闢 。 一 動 一 靜 , 其 運 如 循 環 之 無 窮 , 此 兼 舉 其 體 用 而 言 也 。
此 章 發 明 圖 意 , 更 宜 參 考 。

樂 上 第 十 七

古 者 聖 王 制 禮 法 , 修 教 化 , 三 綱 正 , 九 疇 敘 , 百 姓 大 和 ﹝1﹞ , 萬 物 咸 若 。
綱 , 網 上 大 繩 也 。 三 綱 者 , 夫 為 妻 綱 , 父 為 子 綱 , 君 為 臣 綱 也 。 疇 , 類 也 。 九 疇 , 見 洪 範 。 若 , 【28】 順 也 。 此 所 謂 理 而 後 和 也 。
乃 作 樂 以 宣 八 風 之 氣 , 以 平 天 下 之 情 。
八 音 以 宣 八 方 之 風 , 見 國 語 。 宣 , 所 以 達 其 理 之 分 ; 平 , 所 以 節 其 和 之 流 。
故 樂 聲 淡 而 不 傷 , 和 而 不 淫 。 入 其 耳 , 感 其 心 , 莫 不 淡 且 和 焉 。 淡 則 欲 心 平 , 和 則 躁 心 釋 。
淡 者 , 理 之 發 ; 和 者 , 理 ﹝1﹞ 之 為 。 先 淡 後 和 , 亦 主 靜 之 意 也 。 然 古 聖 賢 之 論 樂 曰 : 「 和 而 已 。 」 此 所 謂 淡 , 蓋 以 今 樂 形 之 , 而 後 見 其 本 於 莊 正 齊 肅 之 意 耳 。
優 柔 平 中 , 德 之 盛 也 ; 天 下 化 中 , 治 之 至 也 。 是 謂 道 配 天 地 , 古 之 極 也 。
欲 心 平 , 故 平 中 ; 躁 心 釋 , 故 優 柔 。 言 聖 人 作 樂 功 化 之 盛 如 此 。 或 云 「 化 中 」 當 作 「 化 成 」 。
後 世 禮 法 不 修 , 政 刑 苛 紊 , 縱 欲 敗 度 , 下 民 困 苦 。 謂 古 樂 不 足 聽 也 , 代 變 新 聲 , 妖 淫 愁 怨 , 導 欲 增 悲 , 不 能 自 止 。 故 有 賊 君 棄 父 , 輕 生 敗 倫 , 不 可 禁 者 矣 。
廢 禮 敗 度 , 故 其 聲 不 淡 而 妖 淫 ; 政 苛 民 困 , 故 其 聲 不 和 而 愁 怨 。 妖 淫 , 故 導 欲 而 至 於 輕 生 敗 倫 , 愁 怨 , 故 增 悲 而 至 於 賊 君 棄 父 。
嗚 呼 ! 樂 者 古 以 平 心 , 今 以 助 欲 ; 古 以 宣 化 , 今 以 長 怨 。
古 今 之 異 , 淡 與 不 淡 , 和 與 不 和 而 已 。
【29】 不 復 古 禮 , 不 變 今 樂 , 而 欲 至 治 者 遠 矣 !
復 古 禮 , 然 後 可 以 變 今 樂 。

樂 中 第 十 八

樂 者 , 本 乎 政 也 。 政 善 民 安 , 則 天 下 之 心 和 。 故 聖 人 作 樂 , 以 宣 暢 其 和 心 , 達 於 天 地 , 天 地 之 氣 , 感 而 太 和 焉 。 天 地 和 , 則 萬 物 順 , 故 神 衹 格 , 鳥 獸 馴 。
聖 人 之 樂 , 既 非 無 因 而 強 作 , 而 其 制 作 之 妙 , 又 能 真 得 其 聲 氣 之 元 。 故 其 志 氣 天 人 交 相 感 動 , 而 其 效 至 此 。

樂 下 第 十 九

樂 聲 淡 則 聽 心 平 , 樂 辭 善 則 歌 者 慕 , 故 風 移 而 俗 易 矣 。 妖 聲 艷 辭 之 化 也 , 亦 然 。

聖 學 第 二 十

「 聖 可 學 乎 」 ? 曰 : 「 可 。 」 曰 : 「 有 要 乎 ? 」 曰 : 「 有 。 」 「 請 聞 焉 ﹝1﹞ 。 」 曰 : 「 一 為 要 。 一 者 無 欲 也 , 無 欲 則 【30】 靜 虛 、 動 直 , 靜 虛 則 明 , 明 則 通 ; 動 直 則 公 , 公 則 溥 。 明 通 公 溥 , 庶 矣 乎 ! 」
此 章 之 指 , 最 為 要 切 。 然 其 辭 義 明 白 , 不 煩 訓 解 。 學 者 能 深 玩 而 力 行 之 , 則 有 以 知 無 極 之 真 , 兩 儀 四 象 之 本 , 皆 不 外 乎 此 心 , 而 日 用 閒 自 無 別 用 力 處 矣 。

公 明 第 二 十 一

公 於 己 者 公 於 人 , 未 有 不 公 於 己 而 能 公 於 人 也 。
此 為 不 勝 己 私 而 欲 任 法 以 裁 物 者 發 。
明 不 至 則 疑 生 。 明 , 無 疑 也 。 謂 能 疑 為 明 , 何 啻 千 里 ?
此 為 不 能 先 覺 , 而 欲 以 逆 詐 、 億 不 信 為 明 者 發 。 然 明 與 疑 , 正 相 南 北 , 何 啻 千 里 之 不 相 及 乎 !

理 性 命 第 二 十 二

厥 彰 厥 微 , 匪 靈 弗 瑩 。
此 言 理 也 。 陽 明 陰 晦 , 非 人 心 太 極 之 至 靈 , 孰 能 明 之 。
剛 善 剛 惡 , 柔 亦 如 之 , 中 焉 止 矣 。
此 言 性 也 。 說 見 第 七 篇 , 即 五 行 之 理 也 。
【31】 二 氣 五 行 , 化 生 萬 物 。 五 殊 二 實 , 二 本 則 一 。 是 萬 為 一 , 一 實 萬 分 。 萬 一 各 正 , 小 大 有 定 。
此 言 命 也 。 二 氣 五 行 , 天 之 所 以 賦 受 萬 物 而 生 之 者 也 。 自 其 末 以 緣 本 , 則 五 行 之 異 , 本 二 氣 之 實 , 二 氣 之 實 , 又 本 一 理 之 極 。 是 合 萬 物 而 言 之 , 為 一 太 極 而 已 也 。 自 其 本 而 之 末 , 則 一 理 之 實 , 而 萬 物 分 之 以 為 體 。 故 萬 物 之 中 , 各 有 一 太 極 , 而 小 大 之 物 , 莫 不 各 有 一 定 之 分 也 。
此 章 十 六 章 意 同 。

顏 子 第 二 十 三

顏 子 「 一 簞 食 , 一 瓢 飲 , 在 陋 巷 , 人 不 堪 其 憂 , 而 不 改 其 樂 。 」
說 見 論 語 。
夫 富 貴 , 人 所 愛 也 。 顏 子 不 愛 不 求 , 而 樂 乎 貧 者 , 獨 何 心 哉 ?
設 問 以 發 其 端 。
天 地 閒 有 至 貴 至 愛 可 求 , 而 異 乎 彼 者 , 見 其 大 、 而 忘 其 小 焉 爾 。
「 至 愛 」 之 閒 , 當 有 「 富 可 」 二 字 。 所 謂 「 至 貴 至 富 、 可 愛 可 求 」 者 。 即 周 子 之 教 程 子 , 「 每 令 尋 仲 尼 顏 子 樂 處 , 所 樂 何 事 」 者 也 。 然 學 者 當 深 思 而 實 體 之 , 不 可 但 以 言 語 解 會 而 已 。
見 其 大 則 心 泰 , 心 泰 則 無 不 足 。 無 不 足 則 富 貴 貧 賊 處 之 一 也 。 處 之 一 則 能 化 而 齊 。 故 顏 子 亞 聖 。
【32】 齊 字 意 複 , 恐 或 有 誤 。 或 曰 : 化 , 大 而 化 也 。 齊 , 齊 於 聖 也 。 亞 , 則 將 齊 而 未 至 之 名 也 。

師 友 上 第 二 十 四

天 地 閒 , 至 尊 者 道 , 至 貴 者 德 而 已 矣 。 至 難 得 者 人 , 人 而 至 難 得 者 , 道 德 有 於 身 而 已 矣 。
此 峈 承 上 章 之 意 , 其 理 雖 明 , 然 人 心 蔽 於 物 欲 , 鮮 克 知 之 。 故 周 子 每 言 之 詳 焉 ﹝1﹞
求 人 至 難 得 者 有 於 身 , 非 師 友 , 則 不 可 得 也 已 !
是 以 君 子 必 隆 師 而 親 友 。

師 友 下 第 二 十 五

道 義 者 , 身 有 之 , 則 貴 且 尊 。
周 子 於 此 一 意 而 屢 言 之 , 非 複 出 也 。 其 丁 寧 之 意 切 矣 。
人 生 而 蒙 , 長 無 師 友 則 愚 。 是 道 義 由 師 友 有 之 。
此 處 恐 更 有 「 由 師 友 」 字 , 屬 下 句 。
而 得 貴 且 尊 , 其 義 不 亦 重 乎 ! 其 聚 不 亦 樂 乎 !
【33】 此 重 、 此 樂 , 人 亦 少 知 之 者 。

過 第 二 十 六

仲 由 喜 聞 過 , 令 名 無 窮 焉 。 今 人 有 過 , 不 喜 人 規 , 如 護 疾 而 忌 醫 , 寧 滅 其 身 而 無 悟 也 。 噫 !

勢 第 二 十 七

天 下 , 勢 而 已 矣 。 勢 , 輕 重 也 。
一 輕 一 重 , 則 勢 必 趨 於 重 , 而 輕 愈 輕 , 重 愈 重 矣 。
極 重 不 可 反 。 識 其 重 而 亟 反 之 , 可 也 。
重 未 極 而 識 之 , 則 猶 可 反 也 。
反 之 , 力 也 。 識 不 早 , 力 不 易 也 。
反 之 在 於 人 力 , 而 力 之 難 易 , 又 在 識 之 早 晚 。
力 而 不 競 , 天 也 。 不 識 不 力 , 人 也 。
不 識 , 則 不 知 用 力 ; 不 力 , 則 雖 識 無 補 。
天 乎 ? 人 也 , 何 尤 !
【34】 問 勢 之 不 可 反 者 , 果 天 之 所 為 乎 ? 若 非 天 , 而 出 於 人 之 所 為 , 則 亦 無 所 歸 罪 矣 。

文 辭 第 二 十 八

文 所 以 載 道 也 。 輪 轅 飾 而 人 弗 庸 , 徒 飾 也 ; 況 虛 車 乎 !
文 所 以 載 道 , 猶 車 所 以 載 物 。 故 為 車 者 必 節 其 輪 轅 , 為 文 者 必 善 其 詞 說 , 皆 欲 人 之 愛 而 用 之 。 然 我 飾 之 而 人 不 用 , 則 猶 為 虛 飾 而 無 益 於 實 。 況 不 載 物 之 車 , 不 載 道 之 文 , 雖 美 其 飾 , 亦 何 為 乎 !
文 辭 , 藝 也 ; 道 德 , 實 也 。 篤 其 實 , 而 藝 者 書 之 , 美 則 愛 , 愛 則 傳 焉 。 賢 者 得 以 學 而 至 之 , 是 為 教 。 故 曰 : 「 言 之 無 文 , 行 之 不 遠 。 」
此 猶 車 載 物 , 而 輪 轅 飾 也 。
然 不 賢 者 , 雖 父 兄 臨 之 , 師 保 勉 之 , 不 學 也 ; 強 之 , 不 從 也 。
此 猶 車 已 飾 , 而 人 不 用 也 。
不 知 務 道 德 而 第 以 文 辭 為 能 者 , 藝 焉 而 已 。 噫 ! 弊 也 久 矣 !
此 猶 車 不 載 物 , 而 徒 美 其 飾 也 。
或 疑 有 德 者 必 有 言 , 則 不 待 藝 而 後 其 文 可 傳 矣 。 周 子 此 章 , 似 猶 別 以 文 辭 為 一 事 而 用 力 焉 。 何 也 ? 曰 : 「 人 之 才 德 , 偏 有 長 短 , 其 或 意 中 了 了 , 而 言 【35】 不 足 以 發 之 , 則 亦 不 能 傳 於 遠 矣 。 故 孔 子 曰 : 『辭 達 而 已 矣 。 』程 子 亦 言 : 『酉 銘 吾 得 其 意 , 但 無 子 厚 筆 力 , 不 能 作 耳 。 』正 謂 此 也 。 然 言 或 可 少 而 德 不 可 無 , 有 德 而 有 言 者 常 多 , 有 德 而 不 能 言 者 常 少 。 學 者 先 務 , 亦 勉 於 德 而 已 矣 。

聖 蘊 第 二 十 九

「 不 憤 不 啟 , 不 悱 不 發 , 舉 一 隅 不 以 三 隅 反 , 則 不 復 也 。 」
說 見 論 語 。 言 聖 人 之 教 , 必 當 其 可 , 而 不 輕 發 也 。
子 曰 : 「 予 欲 無 言 。 天 何 言 哉 ! 四 時 行 焉 , 百 物 生 焉 。 」
說 亦 見 論 語 。 言 聖 人 之 道 , 有 不 待 言 而 顯 者 , 故 其 言 加 此 。
然 則 璧 人 之 蘊 , 微 顏 子 殆 不 可 見 。 發 聖 人 之 蘊 , 教 萬 世 無 窮 者 , 顏 子 也 。 聖 同 天 , 不 亦 深 乎 !
蘊 , 中 所 畜 之 名 也 。 仲 尼 無 跡 , 顏 子 微 有 跡 。 故 孔 子 之 教 , 既 不 輕 發 , 又 未 嘗 自 言 其 道 之 蘊 , 而 學 者 惟 顏 子 為 得 其 全 。 故 因 其 進 修 之 跡 , 而 後 孔 子 之 蘊 可 見 。 猶 天 不 言 , 而 四 時 行 , 百 物 生 也 。
常 人 有 一 聞 知 , 恐 人 不 速 知 其 有 也 , 急 人 知 而 名 也 , 薄 亦 甚 矣 !
聖 凡 異 品 , 高 下 懸 絕 , 有 不 待 校 而 明 者 。 其 言 此 者 , 正 以 深 厚 之 極 , 警 夫 淺 薄 之 尤 耳 。 然 於 【36】 聖 人 言 深 , 常 人 言 薄 者 , 深 則 厚 , 淺 則 薄 , 上 言 首 , 下 言 尾 , 互 文 以 明 之 也 。

精 蘊 第 三 十

聖 人 之 精 , 畫 卦 以 示 ; 聖 人 之 蘊 , 因 卦 以 發 。 卦 不 畫 , 聖 人 之 精 , 不 可 得 而 見 。 微 卦 , 聖 人 之 蘊 , 殆 不 可 悉 得 而 聞 。
精 者 , 精 微 之 意 。 畫 前 之 易 , 至 約 之 理 也 。 伏 羲 畫 卦 , 專 以 明 此 而 已 。 蘊 、 謂 凡 卦 中 之 所 有 , 如 吉 凶 消 長 之 理 , 進 退 存 亡 之 道 , 至 廣 之 業 也 。 有 卦 則 因 以 形 矣 。
易 何 止 五 經 之 源 , 其 天 地 鬼 神 之 奧 乎 !
陰 陽 有 自 然 之 變 , 卦 畫 有 自 然 之 體 , 此 易 之 為 書 , 所 以 為 文 字 之 袓 , 義 理 之 宗 也 。 然 不 止 此 , 蓋 凡 管 於 陰 陽 者 , 雖 天 地 之 大 , 鬼 神 之 幽 , 其 理 莫 不 具 於 卦 畫 之 中 焉 。 此 聖 人 之 精 蘊 , 所 以 必 於 此 而 寄 之 也 。

乾 損 益 動 第 三 十 一

君 子 乾 乾 , 不 息 於 誠 , 然 必 懲 忿 窒 欲 , 遷 善 改 過 而 後 至 。 乾 之 用 其 善 是 , 損 益 之 大 莫 是 過 , 聖 人 之 旨 深 哉 !
【37】 此 以 乾 卦 爻 詞 、 損 益 大 象 , 發 明 思 誠 之 方 。 蓋 乾 乾 不 息 者 , 體 也 ; 去 惡 進 善 者 , 用 也 。 無 體 則 用 無 以 行 , 無 用 則 體 無 所 措 。 故 以 三 卦 合 而 言 之 。 或 曰 : 「 其 」 字 亦 是 「 莫 」 字 。
「 吉 凶 悔 吝 生 乎 動 。 」 噫 ! 吉 一 而 已 , 動 可 不 慎 乎 !
四 者 一 善 而 三 惡 , 故 人 之 所 值 , 褔 常 少 而 禍 常 多 , 不 可 不 謹 。
此 章 論 易 所 謂 「 聖 人 之 蘊 」 。

家 人 睽 復 無 妄 第 三 十 二

冶 天 下 有 本 , 身 之 謂 也 ; 治 天 下 有 則 , 家 之 謂 也 。
則 , 謂 物 之 可 視 以 為 法 者 , 猶 俗 言 則 例 、 則 樣 也 。
本 必 端 。 端 本 , 誠 心 而 已 矣 。 則 必 善 。 善 則 , 和 親 而 已 矣 。
心 不 誠 , 則 身 不 可 正 ; 親 不 和 , 則 家 不 可 齊 。
家 難 而 天 下 易 , 家 親 而 天 下 疏 也 。
親 者 難 處 , 疏 者 易 裁 , 然 不 先 其 難 , 亦 未 有 能 其 易 者 。
家 人 離 , 必 起 於 婦 人 。 故 睽 次 家 人 , 以 「 二 女 同 居 , 而 志 不 同 行 」 也 。
睽 次 家 人 , 易 卦 之 序 , 二 女 以 下 , 睽 彖 傳 文 。 二 女 , 謂 睽 卦 兌 下 離 上 , 兌 少 女 , 離 中 女 也 。 陰 柔 之 性 , 外 和 悅 而 內 猜 嫌 , 故 同 居 而 異 志 。
【38】 堯 所 以 釐 降 二 女 於 媯 汭 , 舜 可 襌 乎 ? 吾 玆 試 矣 。
釐 , 理 也 。 降 , 下 也 , 嫣 , 水 名 。 汭 , 水 北 , 舜 所 居 也 。 堯 理 治 下 嫁 二 女 於 舜 , 將 以 試 舜 而 授 之 天 下 也 。
是 治 天 下 觀 於 家 , 治 家 觀 身 而 已 矣 。 身 端 , 心 誠 之 謂 也 。 誠 心 , 復 其 不 善 之 動 而 已 矣 。
不 善 之 動 息 於 外 , 則 善 心 之 生 於 內 者 無 不 實 矣 。
不 善 之 動 , 妄 也 ; 妄 復 , 則 無 妄 矣 ; 無 妄 , 則 誠 矣 。
程 子 曰 : 「 無 妄 之 謂 誠 。 」
故 無 妄 次 復 , 而 曰 「 先 王 以 茂 對 時 育 萬 物 」 。 深 哉 !
無 妄 次 復 , 亦 卦 之 序 。 先 王 以 下 , 引 無 妄 卦 大 象 , 以 明 對 時 育 物 , 唯 至 誠 者 能 之 , 而 贊 其 旨 之 深 也 。
此 章 發 明 四 卦 , 亦 皆 所 謂 「 聖 人 之 蘊 」 。

富 貴 第 三 十 三

君 子 以 道 充 為 貴 , 身 安 為 富 , 故 常 泰 無 不 足 。 而 銖 視 軒 冕 , 塵 視 金 玉 , 其 重 無 加 焉 爾 !
此 理 易 明 , 而 屢 言 之 , 欲 人 有 以 真 知 道 羲 之 重 , 而 不 為 外 物 所 移 也 。

【39】

陋 第 三 十 四

聖 人 之 道 , 入 乎 耳 , 存 乎 心 , 蘊 之 為 德 行 , 行 之 為 事 業 。 彼 以 文 辭 而 已 者 , 陋 矣 !
意 同 上 章 。 欲 人 真 知 道 德 之 重 , 而 不 溺 於 文 辭 之 陋 也 。

擬 議 第 三 十 五

至 誠 則 動 , 「 動 則 變 , 變 則 化 」 故 曰 : 「 擬 之 而 後 言 , 議 之 而 後 動 , 擬 議 以 成 其 變 化 。 」
中 庸 、 易 大 傳 所 指 不 同 , 今 合 而 言 之 , 未 詳 其 義 。 或 曰 : 至 誠 者 , 實 理 之 自 然 ; 擬 議 者 , 所 以 誠 之 之 事 也 。

刑 第 三 十 六

天 以 春 生 萬 物 , 止 之 以 秋 。 物 之 生 也 , 既 成 矣 , 不 止 則 過 焉 , 故 得 秋 以 成 。 聖 人 之 法 天 , 以 政 養 萬 民 , 肅 之 以 刑 。 民 之 盛 也 , 欲 動 情 勝 , 利 害 相 攻 , 不 止 則 賊 滅 無 倫 焉 。 故 得 刑 以 冶 。
意 與 十 一 章 略 同
情 偽 微 曖 , 其 變 千 狀 。 茍 非 中 正 、 明 達 、 果 斷 者 , 不 能 治 也 。 訟 卦 曰 : 「 利 見 大 人 , 」 以 「 剛 得 中 」 【40】 也 。 噬 嗑 曰 : 「 利 用 獄 」 , 以 「 動 而 明 」 也 。
中 正 , 本 也 ; 明 斷 , 用 也 。 然 非 明 則 斷 無 以 施 , 非 斷 則 明 無 所 用 , 二 者 又 自 有 先 後 也 。 訟 之 中 , 兼 乎 正 ; 噬 嗑 之 明 , 兼 乎 達 。 訟 之 剛 , 噬 嗑 之 動 , 即 果 斷 之 謂 也 。
嗚 呼 ! 天 下 之 廣 , 主 刑 者 民 之 司 命 也 。 任 用 可 不 慎 乎 !

公 第 三 十 七

聖 人 之 道 , 至 公 而 已 矣 。 或 曰 : 「 何 謂 也 ? 」 曰 : 「 天 地 至 公 而 已 矣 。 」

孔 子 上 第 三 十 八

春 秋 , 正 王 道 , 明 大 法 也 , 孔 子 為 後 世 王 者 而 修 也 。 亂 臣 賊 子 誅 死 者 於 前 , 所 以 懼 生 者 於 後 也 。 宜 乎 萬 世 無 窮 , 王 祀 夫 子 , 報 德 報 功 之 無 盡 焉 。

孔 子 下 第 三 十 九

道 德 高 厚 , 教 化 無 窮 , 實 與 天 地 參 而 四 時 同 , 其 惟 孔 子 乎 !
道 高 如 天 者 , 陽 也 ; 德 厚 如 地 者 , 陰 也 ; 教 化 無 窮 如 四 時 者 , 五 行 也 。 孔 子 其 太 極 乎 !

【41】

蒙 艮 第 四 十

「 童 蒙 求 我 」 , 我 正 果 行 , 如 筮 焉 。 筮 , 叩 神 也 。 再 三 則 瀆 矣 , 瀆 則 不 告 也 。
此 通 下 三 節 , 雜 引 蒙 卦 彖 、 象 而 釋 其 義 。 童 , 稚 也 。 蒙 , 暗 也 。 我 , 謂 師 也 。 噬 , 揲 蓍 以 決 吉 凶 也 。 言 童 蒙 之 人 , 來 求 於 我 以 發 其 蒙 , 而 我 以 正 道 , 果 決 彼 之 所 行 , 如 筮 者 叩 神 以 決 疑 , 而 神 告 之 吉 凶 , 以 果 決 其 所 行 也 。 叩 神 求 師 , 專 一 則 明 。 如 初 筮 則 告 , 二 三 則 惑 , 故 神 不 告 以 吉 凶 , 師 亦 不 當 決 其 所 行 也 。
「 山 下 出 泉 , 」 靜 而 清 也 。 汩 則 亂 , 亂 不 決 也 。
「 山 下 出 泉 」 , 大 象 文 。 山 靜 泉 凊 , 有 以 全 其 未 發 之 善 , 故 其 行 可 果 。 汩 , 再 三 也 。 亂 , 瀆 也 。 不 決 , 不 告 也 。 蓋 汩 則 不 靜 , 亂 則 不 清 。 既 不 能 保 其 未 發 之 善 , 則 告 之 不 足 以 果 其 所 行 , 而 反 滋 其 惑 , 不 如 不 告 之 為 愈 也 。
慎 哉 ! 其 惟 「 時 中 」 乎 !
時 中 者 , 彖 傳 文 , 教 當 其 可 之 謂 也 。 初 則 告 , 瀆 則 不 告 ; 靜 而 凊 則 決 之 , 汩 而 亂 則 不 決 。 皆 時 中 也 。
「 艮 其 背 , 」 背 非 見 也 。 靜 則 止 , 止 非 為 也 , 為 不 止 矣 。 其 道 也 深 乎 !
【42】 此 一 節 引 艮 卦 之 象 而 釋 之 。 艮 , 止 也 , 背 , 非 有 見 之 地 也 。 「 艮 其 背 」 者 , 止 於 不 見 之 地 也 。 止 於 不 見 之 地 則 靜 , 靜 則 止 而 無 為 , 一 有 為 之 之 心 , 則 非 止 之 道 矣 。
此 章 發 明 二 卦 , 皆 所 謂 「 聖 人 之 蘊 , 」 而 主 靜 之 意 矣 。

太 極 通 書 後 序

建 安 本
朱 熹
右 周 子 之 書 一 編 , 今 舂 陵 、 零 陵 、 九 江 皆 有 本 , 而 互 有 同 異 。 長 沙 本 最 後 出 , 乃 熹 所 編 定 , 視 他 本 最 詳 密 矣 , 然 猶 有 所 未 盡 也 。

蓋 先 生 之 學 , 其 妙 具 於 太 極 一 圖 。 通 書 之 言 , 皆 發 此 圖 之 蘊 。 而 程 先 生 兄 弟 語 及 性 命 之 際 , 亦 未 嘗 不 因 其 說 。 觀 通 書 之 誠 、 動 靜 、 理 性 命 等 章 , 及 程 氏 書 之 李 仲 通 銘 、 程 邵 公 誌 、 顏 子 好 學 論 等 篇 , 則 可 見 矣 。 故 潘 凊 逸 誌 先 生 之 墓 , 敘 所 著 書 , 特 以 作 太 極 圖 為 稱 首 。 然 則 此 圖 當 為 書 首 , 不 疑 也 。 然 先 生 既 手 以 授 二 程 本 , 因 附 書 後 。 祁 寬 居 之 云 。 傳 者 見 其 如 此 , 遂 誤 以 圖 為 書 之 卒 章 , 不 復 釐 正 。 使 先 生 立 象 盡 意 之 微 旨 , 暗 而 不 明 。 而 驟 讀 通 書 者 , 亦 復 不 知 有 所 總 攝 。 此 則 諸 本 皆 失 之 。 而 長 沙 通 書 因 胡 氏 所 傳 篇 章 , 非 復 本 次 , 又 削 去 分 章 之 目 , 而 別 以 「 周 子 曰 」 者 加 之 , 於 書 之 大 義 雖 若 無 所 害 , 然 要 非 先 生 之 舊 , 亦 有 去 其 目 而 遂 不 可 曉 者 。 如 理 性 命 章 之 類 。 又 諸 本 附 載 銘 、 碣 、 詩 、 文 , 事 多 重 複 。 亦 或 不 能 有 所 發 明 於 先 生 之 【43】 道 , 以 幸 學 者 。

故 今 特 據 潘 誌 置 圖 篇 端 , 以 為 先 生 之 精 意 , 則 可 以 通 乎 書 之 說 矣 。 至 於 書 之 分 章 定 次 , 亦 皆 復 其 舊 貫 。 而 取 公 及 蒲 左 丞 、 孔 司 封 、 黃 太 史 所 記 先 生 行 事 之 實 , 刪 去 重 復 , 合 為 一 篇 , 以 便 觀 者 。 蓋 世 所 傳 先 生 之 書 、 言 行 具 此 矣 。

潘 公 所 謂 易 通 , 疑 即 通 書 。 而 易 說 獨 不 可 見 , 向 見 友 人 多 蓄 異 書 , 自 謂 有 傳 本 , 亟 取 而 觀 焉 , 則 淺 陋 可 笑 。 皆 舍 法 時 舉 子 葺 綴 緒 餘 , 與 圖 說 、 通 書 絕 不 相 似 , 不 問 可 知 其 偽 。 獨 不 知 世 復 有 能 得 其 真 者 與 否 ? 以 圖 、 書 推 之 , 知 其 所 發 當 極 精 要 , 微 言 湮 沒 , 甚 可 惜 也 !

熹 又 嘗 讀 朱 內 翰 震 進 易 說 表 , 謂 此 圖 之 傳 , 自 陳 搏 、 种 放 、 穆 修 而 來 。 而 五 峰 胡 公 仁 仲 作 通 書 序 , 又 謂 先 生 非 止 為 种 、 穆 之 學 者 , 「 此 特 其 學 之 一 師 耳 , 非 其 至 者 也 」 。 夫 以 先 生 之 學 之 妙 , 不 出 此 圖 , 以 為 得 之 於 人 , 則 決 非 种 、 穆 所 及 ; 以 為 「 非 其 至 者 」 , 則 先 生 之 學 , 又 何 以 加 於 此 圖 哉 ? 是 以 嘗 竊 疑 之 。 及 得 誌 文 考 之 , 然 後 知 其 果 先 生 之 所 自 作 , 而 非 有 所 受 於 人 者 。 公 蓋 皆 未 見 此 誌 而 云 云 耳 。 然 胡 公 所 論 通 書 之 指 曰 : 「 人 見 其 書 之 約 , 而 不 知 其 道 之 大 也 ; 見 其 文 之 質 , 而 不 知 其 義 之 精 也 ; , 見 其 言 之 淡 , 而 不 知 其 味 之 長 也 。 人 有 真 能 立 伊 尹 之 志 , 修 顏 子 之 學 , 則 知 此 書 之 言 包 括 至 大 , 而 聖 門 之 事 業 無 窮 矣 。 」 此 則 不 可 易 之 至 論 , 讀 是 書 者 所 宜 知 也 。 因 復 掇 取 以 係 於 後 云 。 乾 道 己 丑 六 月 戊 申 、 新 安 朱 熹 謹 書 。


【44】

再 定 太 極 通 書 後 序 ﹝1﹞

南 康 本
朱 熹
右 周 子 太 極 圖 并 說 一 篇 , 通 書 四 十 章 , 世 傳 舊 本 遺 文 九 篇 , 遺 事 十 五 條 , 事 狀 一 篇 。 熹 所 集 次 , 皆 已 校 定 , 可 繕 寫 。 熹 按 先 生 之 書 , 近 歲 以 來 , 其 傳 既 益 廣 矣 , 然 皆 不 能 無 謬 誤 。 唯 長 沙 建 安 板 本 為 庶 幾 焉 ! 而 猶 頗 有 所 未 盡 也 。

蓋 先 生 之 學 之 奧 , 其 可 以 象 告 者 , 莫 備 於 太 極 之 一 圖 。 若 通 書 之 言 , 蓋 皆 所 以 發 明 其 蘊 , 而 誠 、 動 靜 、 理 性 命 等 章 為 尤 著 。 程 氏 之 書 , 亦 皆 袓 述 其 意 , 而 李 仲 通 銘 、 程 邵 公 誌 、 顏 子 好 學 論 等 篇 , 乃 或 并 其 語 而 道 之 。 故 清 逸 潘 公 誌 先 生 之 墓 , 而 敘 其 所 著 之 書 , 特 以 作 太 極 圖 為 首 稱 , 而 後 乃 以 易 說 、 易 通 繫 之 , 其 知 此 矣 。 按 漢 上 朱 震 子 發 , 言 陳 摶 以 太 極 圚 傳 种 放 , 放 傳 穆 脩 , 脩 傳 先 生 。 衡 山 胡 宏 仁 仲 則 以 為 种 、 穆 之 傳 , 特 先 生 「 所 學 之 一 師 , 而 非 其 至 者 」 。 武 當 祈 寬 居 之 又 謂 圖 象 乃 先 生 指 畫 以 語 二 程 , 而 未 嘗 有 所 為 書 。 此 蓋 皆 未 見 潘 誌 而 言 。 若 胡 氏 之 說 , 則 又 未 考 乎 先 生 之 學 之 奧 , 始 卒 不 外 乎 此 圖 也 。 先 生 易 說 久 已 不 傳 於 世 , 向 見 兩 本 , 皆 非 是 。 其 一 卦 說 , 乃 陳 忠 肅 公 所 著 ; 其 一 繫 詞 說 , 又 皆 佛 、 老 陳 腐 之 談 。 其 甚 陋 而 可 笑 者 , 若 曰 ; 「 易 之 冒 天 下 之 道 也 , 猶 狙 公 之 罔 眾 狙 也 。 」 觀 此 則 其 決 非 先 生 所 為 可 知 矣 。 易 通 【45】 疑 即 通 書 。 蓋 易 說 既 依 經 以 解 義 , 此 則 通 論 其 大 旨 、 而 不 繫 於 經 者 也 。 特 不 知 其 去 易 而 為 今 名 , 始 於 何 時 爾 。 然 諸 本 皆 附 於 通 書 之 後 , 而 讀 者 遂 誤 以 為 書 之 卒 章 。 使 先 生 立 象 之 微 旨 , 暗 而 不 明 ; 驟 而 語 夫 通 書 者 , 亦 不 知 其 綱 領 之 在 是 也 。

長 沙 本 既 未 及 有 所 是 正 , 而 通 書 乃 因 胡 氏 所 定 章 次 , 先 後 輒 頗 有 所 移 易 , 又 刊 去 章 目 , 而 別 以 「 周 子 曰 」 者 加 之 , 皆 非 先 生 之 舊 。 若 理 性 命 章 之 類 , 則 一 去 其 目 , 而 遂 不 可 曉 。 其 所 附 見 銘 、 碣 、 詩 、 文 , 視 他 本 則 詳 矣 , 然 亦 或 不 能 有 以 發 明 於 先 生 之 道 , 而 徒 為 重 複 。

故 建 安 本 特 據 潘 誌 置 圖 篇 端 , 而 書 之 序 次 名 章 , 亦 復 其 舊 。 又 即 潘 誌 及 蒲 左 丞 、 孔 司 封 、 黃 太 史 所 記 先 生 行 事 之 實 , 刪 去 重 複 , 參 互 考 訂 , 合 為 事 狀 一 篇 。 其 大 者 如 蒲 碣 云 : 「 屠 姦 翦 弊 , 如 快 刀 健 斧 。 」 而 潘 誌 云 : 「 精 密 嚴 恕 , 務 盡 道 理 。 」 蒲 碣 但 云 , 「 母 未 葬 」 ; 而 潘 公 所 為 鄭 夫 人 志 : 乃 為 「 水 齧 其 墓 而 改 葬 。 」 若 此 之 類 , 皆 從 潘 誌 。 而 蒲 碣 又 云 : 「 慨 然 欲 有 所 施 , 以 見 於 世 。 」 又 云 : 「 益 思 以 奇 自 名 。 」 又 云 : 「 朝 廷 躐 等 見 用 , 奮 發 感 厲 。 」 皆 非 知 先 生 者 之 言 。 又 載 先 生 稱 頌 新 政 , 反 覆 數 十 言 , 恐 亦 非 實 。 若 此 之 類 , 今 皆 削 去 。 至 於 道 學 之 微 , 有 諸 君 子 所 不 及 知 者 , 則 又 一 以 程 氏 及 其 門 人 之 言 為 正 。 以 為 先 生 之 書 之 言 之 行 , 於 此 亦 略 可 見 矣 。 然 後 得 臨 汀 楊 方 本 以 校 , 而 知 其 舛 陋 猶 有 未 盡 正 者 。 如 「 柔 如 之 」 當 作 「 柔 亦 如 之 」 , 師 友 一 章 當 為 二 章 之 類 。 又 得 何 君 營 道 詩 序 , 及 諸 嘗 遊 舂 陵 者 之 言 , 而 知 事 狀 所 敘 濂 【46】 溪 命 名 之 說 , 有 失 其 本 意 者 。 何 君 序 見 遺 事 篇 內 。 又 按 濂 溪 廣 漢 張 栻 所 跋 先 生 手 帖 ﹝1﹞ , 據 先 生 家 譜 云 : 濂 溪 隱 居 在 營 道 縣 榮 樂 鄉 鍾 貴 里 石 塘 橋 西 , 濂 蓋 溪 之 舊 名 。 先 生 寓 之 廬 阜 , 以 示 不 忘 其 本 之 意 。 而 邵 武 鄒 敷 為 熹 言 : 「 嘗 至 其 處 , 溪 之 源 委 自 為 上 下 保 , 先 生 故 居 在 下 保 , 其 地 又 別 自 號 為 樓 田 。 而 濂 之 為 字 , 則 疑 其 出 於 唐 刺 史 元 結 七 泉 之 遺 俗 也 。 」 今 按 江 州 濂 溪 之 西 , 亦 有 石 塘 橋 , 見 於 陳 令 舉 廬 山 記 。 疑 亦 先 生 所 寓 之 名 云 。 覆 校 舊 編 , 而 知 筆 削 之 際 , 亦 有 當 錄 而 誤 遺 之 者 。 如 蒲 碣 自 言 : 初 見 先 生 於 合 州 , 「 相 語 三 日 夜 , 退 而 歎 曰 : 『世 乃 有 斯 人 耶 』 ! 而 孔 文 仲 亦 有 祭 文 , 序 先 生 洪 州 時 事 曰 : 「 公 時 甚 少 , 王 色 金 聲 , 從 容 和 毅 , 一 府 盡 傾 」 之 語 。 蒲 碣 又 稱 其 孤 風 遠 操 , 寓 懷 於 塵 埃 之 外 , 常 有 高 棲 遐 遁 之 意 。 亦 足 以 證 其 前 所 謂 「 以 奇 自 見 」 等 語 之 謬 。 又 讀 張 忠 定 公 語 而 知 所 論 希 夷 、种 、穆 之 傳 , 亦 有 未 盡 其 曲 折 者 。 按 : 張 忠 定 公 嘗 從 希 夷 學 。 而 其 論 公 事 之 有 陰 陽 , 頗 與 圖 說 意 合 。 竊 疑 是 說 之 傳 , 固 有 端 緒 。 至 於 先 生 然 後 得 之 於 心 , 而 天 地 萬 物 之 理 , 鉅 細 幽 明 , 高 下 精 粗 , 無 所 不 貫 , 於 是 始 為 此 圖 , 以 發 其 秘 爾 ! 嘗 欲 別 加 是 正 , 以 補 其 闕 , 而 病 未 能 也 。

玆 乃 被 命 假 守 南 康 , 遂 獲 嗣 守 先 生 之 遺 教 於 百 有 餘 年 之 後 , 顧 德 弗 類 , 慚 懼 已 深 , 瞻 仰 高 山 , 深 切 寤 歎 。 因 取 舊 袞 , 復 加 更 定 , 而 附 著 其 說 如 此 。 鋟 板 學 宮 , 以 與 同 志 之 士 共 ﹝2﹞ 焉 。 淳 熙 己 亥 夏 五 月 戊 午 朔 、 新 安 朱 熹 謹 書 。


【47】

通 書 後 記

朱 熹
通 書 者 , 濂 溪 夫 子 之 所 作 也 。 夫 子 性 周 氏 , 名 敦 頤 ﹝1﹞ , 字 茂 叔 。 自 少 即 以 學 行 有 聞 於 世 , 而 莫 或 知 其 師 傅 之 所 自 。 獨 以 河 南 兩 程 夫 子 嘗 受 學 焉 , 而 得 孔 、 孟 不 傳 之 正 統 , 則 其 淵 源 因 可 概 見 。 然 所 以 指 夫 仲 尼 、 顏 子 之 樂 , 而 發 其 吟 風 弄 月 之 趣 者 , 亦 不 可 得 而 悉 聞 矣 。 所 著 之 書 , 又 多 散 失 。 獨 此 一 篇 , 本 號 易 通 , 與 太 極 圖 說 並 出 程 氏 , 以 傳 於 世 。 而 其 為 說 , 實 相 表 裹 , 大 抵 推 一 理 、 二 氣 、 五 行 之 分 合 , 以 紀 綱 道 體 之 精 微 , 決 道 義 、 文 辭 、 祿 利 之 取 舍 , 以 振 起 俗 學 之 卑 陋 。 至 論 所 以 入 德 之 方 , 經 世 之 具 , 又 皆 親 切 簡 要 , 不 為 空 言 。 顧 其 宏 綱 大 用 , 既 非 秦 、 漢 以 來 諸 儒 所 及 ; 而 其 條 理 之 密 , 意 味 之 深 , 又 非 今 世 學 者 所 能 驟 而 窺 也 。 是 以 程 氏 既 沒 , 而 傳 者 鮮 焉 。 其 知 之 者 , 不 過 以 為 用 意 高 遠 而 已 。

熹 自 蚤 歲 既 幸 得 其 遺 編 , 而 伏 讀 之 初 , 蓋 茫 然 不 知 其 所 謂 , 而 甚 或 不 能 以 句 。 壯 歲 , 獲 遊 延 平 先 生 之 門 , 然 後 始 得 聞 其 說 之 一 二 。 比 年 以 來 , 潛 玩 既 久 , 乃 若 粗 有 得 焉 。 雖 其 宏 綱 大 用 所 不 敢 知 , 然 於 其 章 句 文 字 之 間 , 則 有 以 實 見 其 條 理 之 愈 密 , 意 味 之 愈 深 , 而 不 我 欺 也 。 顧 自 始 讀 以 至 於 今 , 歲 月 幾 何 , 倏 焉 三 紀 , 慨 前 哲 之 益 遠 , 懼 妙 旨 之 無 傳 , 竊 不 自 量 , 輒 【48】 為 注 釋 。 雖 知 凡 近 不 足 以 發 夫 子 之 精 蘊 , 然 創 通 大 義 , 以 俟 後 之 君 子 , 則 萬 一 其 庶 幾 焉 。 淳 熙 丁 未 九 月 甲 辰 , 後 學 朱 熹 謹 記 。 儀 封 張 伯 行 云 : 此 序 晦 菴 先 生 最 後 集 解 圖 通 書 而 作 也 。 先 生 始 集 通 書 , 莫 考 其 年 , 據 先 生 序 云 : 「 長 沙 本 最 後 出 , 乃 熹 所 編 定 , 視 他 本 最 詳 密 , 然 猶 有 未 盡 云 。 乃 於 乾 道 己 丑 ﹙一 一 六 九 年 ﹚覆 較 舊 編 , 為 建 安 本 。 至 淳 熙 己 亥 ﹙一 一 七 九 年 ﹚, 凡 十 一 年 , 復 加 更 定 , 為 南 康 本 。 又 八 年 丁 未 ﹙一 一 八 七 年 ﹚﹝1﹞ , 重 為 注 釋 , 而 是 編 始 定 。 今 本 一 以 此 為 正 , 而 是 序 特 列 於 首 , 諸 序 跋 次 見 於 後 。


延 平 本
朱 熹
臨 汀 楊 方 得 九 江 故 家 傳 本 , 校 此 本 , 不 同 者 十 有 九 處 。 然 亦 互 有 得 失 。 其 兩 條 此 本 之 誤 , 當 從 九 江 本 : 如 理 性 命 章 云 「 柔 如 之 」 , 當 作 「 柔 亦 如 之 」 。 師 友 章 當 自 「 道 義 者 」 以 下 析 為 下 童 。 其 十 四 條 , 義 可 兩 通 , 當 並 存 之 : 如 誠 幾 德 章 云 「 理 」 曰 「 禮 」 , 「 理 」 一 作 「 履 」 。 慎 動 章 云 : 「 邪 動 」 , 一 作 「 動 邪 」 。 化 章 一 作 「 順 化 」 。 愛 敬 章 云 : 「 有 善 」 , 此 下 一 有 「 是 苟 」 字 。 「 學 焉 」 , 此 下 一 有 「 有 」 字 。 「 曰 有 不 善 」 , 一 無 此 四 字 。 「 曰 不 善 」 , 此 下 一 有 「 否 」 字 。 樂 章 云 : 「 優 柔 平 中 」 , 「 平 」 一 作 「 乎 」 。 「 輕 生 敗 倫 」 , 「 倫 」 一 作 「 常 」 。 聖 學 章 云 : 「 請 聞 焉 」 , 「 聞 」 一 作 「 間 」 。 顏 子 章 云 : 「 獨 何 心 哉 」 , 「 心 」 一 作 「 以 」 。 「 能 化 而 齊 」 , 「 齊 」 一 作 「 濟 」 , 一 作 「 消 」 。 過 章 , 一 作 仲 由 。 刑 章 云 ; 「 不 止 即 過 焉 」 , 「 即 」 一 作 【49】 「 則 」 。 其 三 條 , 九 江 本 誤 , 而 當 以 此 本 為 正 : 如 太 極 說 云 : 「 無 極 而 太 極 」 , 「 而 」 下 誤 多 一 「 生 」 字 。 誠 章 云 : 「 誠 斯 立 焉 」 , 「 立 」 誤 作 「 生 」 。 家 人 睽 復 無 妄 章 云 : 「 誠 心 復 其 不 善 之 動 而 已 矣 」 , 「 心 」 誤 作 「 以 」 。 凡 十 有 九 條 。 今 附 見 於 此 , 學 者 得 以 考 焉 。


【50】

周 敦 頤 集 卷 三

雜 著


養 心 亭 說

孟 子 曰 : 「 養 心 莫 善 於 寡 欲 。 其 為 人 也 寡 欲 , 雖 有 不 存 焉 者 , 寡 矣 ; 其 為 人 也 多 欲 , 雖 有 存 焉 者 , 寡 矣 。 」 予 謂 養 心 不 止 於 寡 焉 而 存 耳 , 蓋 寡 焉 以 至 於 無 。 無 則 誠 立 、 明 通 。 誠 立 , 賢 也 ; 明 通 , 聖 也 。 是 聖 賢 非 性 生 , 必 養 心 而 至 之 。 養 心 之 善 有 大 焉 如 此 , 存 乎 其 人 而 已 。

張 子 宗 範 有 行 、 有 文 , 其 居 背 山 而 面 水 。 山 之 麓 , 構 亭 甚 清 淨 , 予 偶 至 而 愛 之 , 因 題 曰 「 養 心 」 。 既 謝 , 且 求 說 , 故 書 以 勉 。


【51】

愛 蓮 說

水 陸 草 木 之 花 , 可 愛 者 甚 蕃 。 晉 陶 淵 明 獨 愛 菊 。 自 ﹝1﹞ 李 唐 來 , 世 人 甚 愛 牡 丹 。 予 獨 愛 蓮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, 濯 清 漣 而 不 妖 , 中 通 外 直 , 不 蔓 不 枝 , 香 遠 益 清 , 亭 亭 淨 植 , 可 遠 觀 而 不 可 褻 玩 焉 。

予 謂 菊 , 花 之 隱 逸 者 也 ; 牡 丹 , 花 之 富 貴 者 也 ; 蓮 , 花 之 君 子 者 也 。 噫 ! 菊 之 愛 , 陶 後 鮮 有 聞 ; 蓮 之 愛 , 同 予 者 何 人 ? 牡 丹 之 愛 , 宜 乎 眾 矣 !

吉 州 彭 推 官 詩 序 ﹝2﹞ 敦 實 慶 歷 初 , 為 洪 川 分 寧 縣 主 簿 。 被 外 臺 檄 , 承 乏 袁 州 盧 溪 鎮 市 征 之 局 。 局 鮮 事 , 袁 之 進 士 多 來 講 學 於 公 齋 。 因 談 及 今 朝 江 左 律 詩 之 工 。 坐 閒 , 誦 吉 州 彭 推 官 篇 者 六 七 人 ﹝3﹞ , 其 句 字 信 乎 能 覷 天 巧 而 膾 炙 人 口 矣 。 【52】 俄 聞 分 寧 新 邑 宰 , 尚 ﹝1﹞ 未 踰 月 , 而 才 明 之 譽 , 已 飛 數 百 里 。 有 謂 敦 實 曰 : 「 邑 宰 太 博 思 永 , 即 嚮 所 誦 之 詩 ﹝2﹞ 推 官 之 子 也 。 吉 與 袁 鄰 郡 , 父 兄 輩 皆 識 推 官 , 第 為 善 內 樂 , 殊 忘 官 之 高 卑 , 齒 之 壯 老 , 以 至 於 沒 。 其 慶 將 發 於 是 乎 ! 」 敦 實 故 又 知 推 官 之 德 。 暨 還 邑 局 , 聞 推 官 之 詩 益 多 , 亦 能 記 誦 不 忘 。 十 五 年 , 而 太 博 由 刑 部 郎 中 直 史 館 , 益 州 路 轉 運 使 。 敦 實 自 南 昌 知 縣 就 移 僉 署 巴 川 郡 判 官 廳 公 事 。 益 、 梓 鄰 路 也 。 泝 流 赴 局 , 過 渝 州 , 越 三 舍 , 接 巴 川 境 , 閒 有 溫 泉 佛 ﹝3﹞ 寺 。 艤 舟 遊 覽 , 忽 睹 榜 詩 , 乃 推 官 之 作 。 喜 豁 讀 訖 , 錄 本 納 於 轉 運 公 。 公 復 書 重 謝 , 且 曰 ; 「 願 刻 一 石 , 若 蒙 繼 以 短 序 , 尤 荷 厚 意 。 」 故 序 於 詩 後 , 而 命 工 刻 石 , 置 寺 之 堂 焉 。 實 嘉 祐 二 年 正 月 十 五 日 云 。 承 奉 郎 守 太 子 中 舍 僉 署 合 州 軍 事 判 官 廳 公 事 周 敦 實 撰 。


邵 州 遷 學 釋 菜 文 ﹝4﹞

維 治 平 五 年 , 歲 次 戊 申 , 正 月 甲 戌 朔 , 三 日 丙 子 , 朝 奉 郎 尚 書 駕 部 員 外 郎 通 判 永 州 軍 州 兼 管 【53】 內 勸 農 事 , 權 發 遣 邵 州 軍 州 事 上 騎 都 尉 賜 緋 魚 袋 周 敦 頤 , 敢 昭 告 於 先 聖 至 聖 文 宣 王 : ﹝1﹞

惟 夫 子 道 高 德 厚 ﹝2﹞ , 教 化 無 窮 , 實 與 天 地 參 而 四 時 同 。 上 自 國 都 , 下 及 州 縣 , 通 立 廟 貌 。 州 守 縣 令 , 春 秋 釋 奠 。 雖 天 子 之 尊 , 入 廟 肅 恭 行 禮 。 其 重 , 誠 與 天 地 參 焉 。 儒 衣 冠 學 道 業 者 , 列 室 於 廟 中 ﹝3﹞ , 朝 夕 目 瞻 脺 容 , 心 慕 至 德 , 日 蘊 月 積 。 幾 於 顏 氏 之 子 者 有 之 。 得 其 位 , 施 其 道 , 澤 及 生 民 者 , 代 有 之 。 然 ﹝4﹞ 夫 子 之 宮 可 忽 #! 而 邵 置 於 惡 地 , 掩 於 衙 門 , 左 獄 右 庾 , 穢 喧 歷 年 。

敦 頤 攝 守 州 符 , 嘗 拜 堂 下 , 惕 汗 流 背 , 起 而 議 遷 。 得 地 東 南 , 高 明 協 下 。 用 舊 增 新 , 不 日 成 就 。 彩 章 冕 服 , 儼 坐 有 序 , 諸 生 既 集 , 率 僚 告 成 。 謹 以 禮 幣 藻 蘋 ﹝5﹞ , 式 陳 明 薦 , 以 兗 國 公 顏 子 配 。 尚 饗 ﹝6﹞


【54】

又 告 先 師 文 ﹝1﹞

維 治 平 五 年 , 歲 次 戊 申 , 正 月 甲 戌 朔 , 三 日 丙 子 , 朝 奉 郎 尚 書 駕 部 員 外 郎 通 判 永 州 軍 州 兼 管 內 勸 農 事 , 權 發 遣 邵 州 軍 州 事 上 騎 都 尉 賜 緋 魚 袋 周 敦 頤 ﹝2﹞ 敢 昭 告 於 先 師 兗 國 公 顏 子 : 爰 以 遷 修 廟 學 成 , 恭 修 釋 菜 於 先 聖 至 聖 文 宣 王 。 惟 子 睿 性 通 微 , 實 幾 於 聖 。 明 誠 道 確 , 夫 子 稱 賢 。 謹 以 禮 幣 藻 蘋 ﹝3﹞ , 式 陳 明 獻 , 從 祀 配 神 。 尚 饗 ﹝4﹞


【55】


上 二 十 六 叔 書 ﹝1﹞

姪 男 敦 頤 ﹝2﹞ 啟 : 孟 秋 猶 熱 , 伏 惟 二 十 六 叔 、 三 十 一 叔 、 諸 叔 母 、 諸 兄 長 尊 體 起 居 萬 褔 。 周 興 來 , 知 安 樂 , 喜 無 盡 。 敦 頤 守 官 於 外 , 與 新 婦 幸 如 常 , 不 勞 憂 念 。 來 春 歸 鄉 , 即 遂 拜 侍 。 未 閒 , 伏 望 順 時 倍 加 保 愛 , 不 備 。 姪 男 敦 頤 狀 。 上 二 十 六 叔 、 三 十 一 叔 、 諸 叔 母 、 諸 兄 長 座 前 。 七 月 六 日 夜 。

諸 弟 、 諸 姪 安 樂 。 好 將 息 ! 好 將 息 !


與 仲 章 姪 書 ﹝3﹞

仲 章 : 夏 熱 , 計 新 婦 男 女 安 健 。 我 此 中 與 叔 母 、 季 老 ﹝4﹞ 、 通 老 、 韓 姐 、 善 善 以 下 並 安 。 近 遞 中 , 【56】 得 先 公 加 贈 官 誥 , 贈 諫 議 大 夫 , 家 門 幸 事 幸 事 ﹝1﹞ 。 汝 備 酒 果 香 茶 , 詣 墳 前 告 聞 先 公 諫 議 也 。 未 相 見 , 千 萬 好 將 息 ! 不 具 。 叔 付 仲 章 , 六 月 十 四 日 。

諸 處 書 , 立 使 ﹝2﹞ 周 一 父 子 送 去 。 叔 母 、 韓 姐 傳 語 : 汝 與 新 婦 姪 兒 姪 女 各 計 安 好 , 將 息 ! 好 將 息 ﹝3﹞ ! 百 一 、 百 二 附 兄 嫂 起 居 之 間 。 善 善 與 新 婦 安 安 。 汝 切 不 得 來 ! 汝 切 ﹝4﹞ 不 得 來 ! 周 三 翁 夫 妻 安 否 ? 周 一 父 子 看 守 墳 塋 小 心 否 ? 周 幼 二 安 否 ? 如 何 也 ?


與 傅 秀 才 書 ﹝5﹞

敦 實 頓 首 : 傅 君 茂 才 足 下 : 昨 日 飯 會 上 , 草 草 致 書 , 不 識 已 達 否 ? 日 惟 履 用 休 適 。 敦 實 自 春 來 , 郡 事 併 多 。 又 新 守 將 至 , 諸 要 備 辦 。 稍 有 一 日 空 暇 , 則 或 過 客 , 或 節 辰 , 或 不 時 聚 會 。 每 會 即 作 詩 ﹝6﹞ , 雅 則 雅 矣 。 形 亦 勞 瘁 ﹝7﹞ , 故 尚 未 有 意 思 為 足 下 作 策 問 , 勿 訝 ! 勿 訝 !

【57】 遂 州 平 紋 紗 輕 細 者 ﹝1﹞ , 染 得 好 皁 者 , 告 買 一 疋 , 自 要 作 夏 衫 。 並 買 樗 蒲 、 綾 褲 段 二 箇 。 碎 事 煩 聒 , 愧 悚 ! 愧 悚 ! 急 遣 人 探 新 守 次 , 走 筆 不 謹 。 暄 燠 加 愛 加 愛 , 不 宣 。 敦 實 頓 首 傅 君 茂 才 足 下 ﹝2﹞


慰 李 才 元 書 ﹝3﹞

敦 實 幁 首 : 變 故 不 常 , 竊 審 尊 夫 人 太 君 奄 棄 榮 養 。 伏 惟 號 天 永 慕 , 難 以 勝 處 。 罔 極 奈 何 ! 孝 思 奈 何 ! 敢 冀 節 哀 以 從 中 制 , 卑 情 不 任 苦 痛 之 至 。 謹 奉 疏 以 慰 , 不 宣 , 謹 疏 。 四 月 某 日 , 汝 南 周 敦 實 疏 上 ﹝4﹞


回 謁 鄉 官 昌 州 司 錄 黃 君 慶 牒

承 奉 郎 守 太 子 中 允 簽 書 合 州 判 官 廳 公 事 周 敦 實 , 右 某 謹 衹 候 謝 都 曹 員 外 , 伏 聽 處 分 。 件 狀 如 前 , 謹 牒 。 嘉 祐 元 年 十 一 月 日 具 位 某 牒 。


【58】

賀 傅 伯 成 手 謁 嘉 祐 六 年

從 表 殿 中 丞 、 前 合 州 從 事 周 敦 實 , 專 謁 賀 新 恩 先 輩 傅 弟 。 三 月 十 二 日 手 謁 。


拙 賦

或 謂 予 曰 : 「 人 謂 子 拙 ? 」 予 曰 : 「 巧 , 竊 所 恥 也 , 且 患 世 多 巧 也 。 」 喜 而 賦 之 曰 ﹝1﹞ : 「 巧 者 言 , 拙 者 默 ; 巧 者 勞 , 拙 者 逸 ; 巧 者 賊 , 拙 者 德 ; 巧 者 凶 , 拙 者 吉 。 嗚 呼 ! 天 下 拙 , 刑 政 徹 。 上 安 下 順 , 風 清 幣 絕 。 」


詩,題名 Omitted


Footnotes


第 3 頁

﹝1﹞「朱熹」原作「朱子」,今改。

第 7 頁

﹝1﹞「附辯」原作「論曰」,據張本、董本改。

第 8 頁

﹝1﹞張本「統體」下有注云:「原作體統。」董本「統體」作「體統」。
﹝2﹞張本、董本無「明」字。
﹝3﹞「易」上原有「復」字,據張本、董本刪。

第 9 頁

﹝1﹞「太極」原作「理」,據張本、董本改。
﹝2﹞張本「統體」下有注云:「原作體統。」
﹝3﹞同注﹝2﹞。

第 10 頁

﹝1﹞「注後記」三字據董本補。

第 27 頁

﹝1﹞「大」原作「太」,據張本、董本改。

第 28 頁

﹝1﹞「理」原作「和」,據鄧本改。張本作「淡」,董本亦作「和」。

第 29 頁

﹝1﹞「聞」原作「問」。據張、董、鄧三本改。

第 32 頁

﹝1﹞張本、董本無「周子」二字。

第 44 頁

﹝1﹞此篇四部叢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題與此同,董本題為「太極圖說通書書後」,題下均無「南康本」三字。

第 46 頁

﹝1﹞編者按:「按」下「濂溪」二字,張本、董本無,四部叢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有此二字。
﹝2﹞編者按:張本、董本「共」下有「觀覽」二字。四部叢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無「觀覽」二字。

第 47 頁

﹝1﹞賀本及呂、張、董、鄧四本「周敦頤」均作「周惇頤」。「惇」「敦」通,今改「敦」。下同。

第 48 頁

﹝1﹞按:公元年份為編者所加。

第 51 頁

﹝1﹞「自」字原作「至」,據張、董、鄧三本改。
﹝2﹞張本、董本無「吉州」二字。
﹝3﹞「人」字據張、董、鄧三本增。呂本無「人」字。

第 52 頁

﹝1﹞「尚」字,呂、張、董、鄧四本怍「上」。
﹝2﹞「之詩」二字,與呂本同。張、董、鄧三本無。
﹝3﹞「佛寺」二字,與呂本同。張、董、鄧三本無「佛」字。
﹝4﹞張、董、鄧三本「遷」字上多一「新」字。

第 53 頁

﹝1﹞以上一段文字,呂本無。張、董、鄧三本有。
﹝2﹞「道高德厚」與呂本同,張、董、鄧三本作「道德高厚」。
﹝3﹞「中」字,據張、董、鄧三本補。呂本無「中」字。
﹝4﹞「然」下張、董、鄧三本有「則」字,呂本無。
﹝5﹞「藻蘋」與呂本同,張、董、鄧三本作「藻齊」。
﹝6﹞「尚嚮」二字據張本、董本補。

第 54 頁

﹝1﹞此標題據張、董、鄧三本補。
﹝2﹞編者按:以上一段文字,張、董、鄧三本無,呂本有。
﹝3﹞同前頁注﹝5﹞。
﹝4﹞「尚饗」二字據張、董、鄧三本補。

第 55 頁

﹝1﹞編者按:張本、童本作「與二十六叔等手帖」。
﹝2﹞本文「敦頤」二字各本均作「敦實」。
﹝3﹞張本、董本作「與仲章姪手帖」。
﹝4﹞「季老」原作「李老」,據張本、鄧本改。

第 56 頁


第 56 頁

﹝1﹞呂本亦作「幸事幸事」,張、董、鄧三本「幸事」二字不重出。
﹝2﹞呂本亦作「立使」,張、董、鄧三本作「立便使」。
﹝3﹞編者按:「將息好將習」張本、董本作「將息將息」。
﹝4﹞「汝切」二字呂本亦重出,張、董、鄧三本不重出。
﹝5﹞呂本作「與傅茂才書」,張、董、鄧三本作「與傅耆伯成書」。
﹝6﹞「即作詩」三字與呂本同。張、董、鄧三本作「必作詩」。
﹝7﹞「形亦勞瘁」四字與呂本同。張、董、鄧三本作「形勞神瘁」。

第 57 頁

﹝1﹞張、董、鄧三本此句下有「此中人喚作漫紗」一句,呂本無。
﹝2﹞張、董、鄧三本此下有「三月四日」四字。
﹝3﹞張、董、鄧三本作「慰李大臨才元疏」。題下註云:「治平二年」
﹝4﹞編者按:「四月」以下至「疏上」,張、董、鄧三本缺。

第 58 頁

﹝1﹞「曰」字,各本均無。